今日  首页 - 往期报纸 - 帮助    
  文章搜索:
乡村振兴
种出“梨”想生活 绘就幸福图景
作者:施本允
图片

图:嘉兴市市场监管局助力“洪合蜜梨”产业发展。 嘉兴市市场监管局供图
■本报记者 施本允
  在浙江省嘉兴市秀洲区的万亩梨园中,翠冠梨的甜香与数字化监管的科技感交织成独特的乡村图景。洪合镇泰石桥村以“洪合蜜梨”商标为纽带,将食品安全深度融入产业发展全链条,探索出“食品安全筑基—产业价值提升—共富成果共享”的闭环路径。从智能大棚里的标准化种植到直播间里的全国分销,从东西部协作的产销联动到农文旅融合的体验升级,泰石桥村正以蜜梨产业为支点,撬动“食安共富幸福乡村”的全域蝶变。
构建食品安全防护网
  在泰石桥村的智能大棚内,温湿度传感器与虫情监测设备24小时运转,绿色防控技术以物理诱捕替代化学农药,这套由洪合水果专业合作社在2003年起步探索的《蜜梨生产操作规范》标准化体系,明确了从土壤改良到采摘包装的28项核心指标,如今已覆盖1100余亩种植面积。创新推出“地理标志+食安档案”管理模式,为40余户种植户建立“一户一码”动态档案,将农残检测频率、糖度达标率等数据与地理标志使用资格直接挂钩,2024年蜜梨农残超标率较2015年下降72%,绿色食品续展认证实现100%通过。
  在洪合水果公共服务中心内,蜜梨智能选果流水线正通过重量、糖度、瑕疵度三维检测对蜜梨进行分级,每个梨在流水线末端都会被赋予专属二维码。消费者扫码即可查看“种植地块—施肥记录—检测报告—物流轨迹”的全生命周期信息,实现“从枝头到舌头”的透明化溯源。此外,2020年建成的保鲜冷库通过0—5℃恒温控制,将蜜梨保鲜期延长至45天,配合智能温控运输车辆,从技术层面切断了流通环节的污染风险。
  在梨花节、蜜梨文化节等重要节点,秀洲区市场监管局便会设置现场快检区,2024年累计开展农残快检426批次,合格率达99.8%。针对电商销售渠道,创新实施“入仓必检+销地反馈”机制,在广东、福建等主销区建立质量联动监管网络,2024年通过跨区域协作解决消费投诉12起,退货率同比下降43%。这种“政府监管+企业自律+社会监督”的多元共治模式,让食品安全从行政监管转化为产业发展的内生动力。
撬动产品价值链
  据悉,“洪合蜜梨”从昔日每公斤几毛钱的“土产”蜕变为如今每公斤7元以上的地理标志产品,得益于背后的品牌化运作。2020年“洪合蜜梨”获批国家级地理标志证明商标,2023年图形标志再获国家认证,配合“浙江省名牌农产品”“省农博会金奖”等荣誉加持。合作社建立地理标志使用准入制度,对符合标准的农户授权使用专用标识,2024年带动泰石桥村蜜梨总产值达1320万元,户均年增收超30万元。在2025年7月2日洪合镇惠荣家庭农场已注册出境新鲜水果果园资质,这是嘉兴海关办出的秀洲第一张出口中东的原产地证书。
  为助力农业发展,当地农户可享受商标质押、贷款贴息、设备补贴、农业保险等多项帮扶政策。政策实施以来成效显著:2023年4月“洪合蜜梨”以全市首创的地理标志商标质押获得3000万元贷款。在补贴方面,2023年累计发放补贴资金280万元,2024年已发放75万元,重点支持农户普及智能化大棚、高接花芽等先进技术。同时,当地创新建立“信用+信贷”联动机制,将食品安全管控成效直接纳入农户信用评价体系。在此机制下,信用等级达到A级及以上的农户,可享受贷款利率下浮10%的优惠。此举有效形成了“食品安全管控水平高—农户信用评级高—获得融资成本低”的良性循环,激励农户主动提升食品安全管理能力。
  洪合水果公共服务中心不仅承担着本地蜜梨分选枢纽的职能,更成为推动东西部协作的重要平台。2023年,中心创新设立“屏山农特产品中转站”,无偿为四川屏山农产品提供分级场地与设备支持。仅1个月,便成功带动屏山农产品销售110余吨,实现销售额120万元。这种“技术输出+渠道共享”的模式,有效将洪合的食品安全标准和成熟市场资源辐射至对口帮扶地区。同年7月,服务中心依托共富工坊直播基地,推动洪合蜜梨构建“企业+合作社+农户”的共富架构。创新采用“基地连线直播+社区团长联购+互联网品牌推广+农文旅融合”的直播带货模式。首场直播即覆盖超10万人次,订单覆盖全国12个省市,标志着洪合蜜梨成功从江浙沪畅销果品迈向全国分销市场。
绘就幸福乡村图景
  每年3月的梨花节、7月的蜜梨文化节,是“槜美洪合”品牌的核心活动。活动现场精心打造“食安科普长廊”,通过图文与实物生动展示蜜梨种植中的农残控制、分级标准等关键知识;同步开放“透明工厂”体验,游客可零距离观摩智能选果流水线与检测实验室。2024年蜜梨文化节期间,依托“徜徉梨花海—体验果园采摘—参与食品安全研学—品味特色梨宴”的深度体验链,直接带动周边餐饮、住宿消费劲增40%,成功实现了“食品安全认知提升”与“乡村旅游消费繁荣”的双向赋能。
  蜜梨产业的食品安全治理经验正成功转化为可复制的“共富模式”,惠及更广袤的乡村。记者获悉,该模式通过技术输出(如绿色防控、智能分拣规范)、管理赋能(协助建立农产品质量追溯体系)和市场共享(开放长三角分销渠道)三大核心路径,系统性提升帮扶地区产业水平。2024年协助屏山建立的柑橘分选线,使当地农产品溢价率提升30%,这种“产业带产业、标准带标准”的共富路径,让食品安全治理的红利从梨园延伸至更广阔的乡村田野。
  当地还创新实践,将地理标志产业——蜜梨的发展红利直接惠及民生:2023年,从蜜梨产业税收中专项提取150万元设立食安共富基金,定向用于农村食品安全科普宣传、困难农户精准帮扶以及老年食堂优质食材采购。在泰石桥村老年食堂,每天供应的蜜梨甜品均来自符合绿色标准的尾果加工,既减少浪费又提升老人膳食质量。这种“产业强基反哺民生,民生改善夯实食安”的可持续闭环,正让“食安幸福乡村”的美好图景扎实落地、生根发芽。
  从智能大棚里的精准滴灌到直播间里的食品安全讲解,从地理标志的品牌光芒到东西协作的共富桥梁,当一颗颗带着二维码的蜜梨走向全国,传递的不仅是甘甜的滋味,更是对“食品安全有保障、产业发展有活力、群众生活有滋味”的幸福追求。

更多>>    中国消费者报近期报纸查看
 
  本文所在版面
【第 2 版:综合】
  本文所在版面导航
·种出“梨”想生活 绘就幸福图景
©版权所有 中国消费者报社有限公司
©中国消费者报社有限公司 京ICP备0910722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