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孙蔚
近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推动城市高质量发展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正式公布,这份极具分量的文件为我国城市发展绘制了“路线图”,对城市发展方式转型和推动城市高质量发展作出全面部署,在迈向2035年基本建成现代化人民城市的征程中,对经济、社会、民生等诸多领域都将产生深远影响。
着眼区域协调 推动城市群一体化
城市是现代化建设的重要载体、人民幸福生活的重要空间。《意见》涵盖3个部分9方面23条,核心聚焦加快城市发展方式转型,推进城市高质量发展。
《意见》明确,到2030年,现代化人民城市建设取得重要进展,适应城市高质量发展的政策制度不断完善,新旧动能加快转换,人居品质明显提升,绿色转型深入推进,安全基础有力夯实,文化魅力充分彰显,治理水平大幅提高;到2035年,现代化人民城市基本建成。
中国宏观经济研究院国土开发与地区经济研究所研究员黄征学表示,《意见》是落实中央城市工作会议的重要抓手,明确了城市发展正从大规模增量扩张阶段转向存量提质增效为主的阶段的六大任务,内容丰富、举措有力,是指导今后相当长一段时间内城市高质量发展的纲领性文件。
“我在上海工作,家在苏州,每天坐高铁通勤,要是未来城市间能实现更多资源共享,生活和工作就会更方便。”在上海从事金融行业的李先生道出了很多跨城上班族的心声。
《意见》在优化现代化城市体系方面关注颇多,致力于构建布局合理、协同发展的城市格局。上海易居房地产研究院副院长严跃进对记者表示:“这一举措是对我国城市发展格局的战略布局,不同城市依据自身产业基础,实现产业链上下游协作,能促进资源优化配置,形成区域发展合力。”例如,上海作为国际经济、金融、贸易、航运中心,引领高端产业与科技创新,周边的苏州、无锡等地则凭借制造业基础,与上海形成产业互补,共同推动区域经济发展。
发展壮大现代化都市圈、推进同城化发展是《意见》的又一重点。建立健全同城化发展体制机制,深化经济区与行政区适度分离改革,将促进通勤便捷高效、产业梯次配套、公共服务便利共享。以京津冀为例,近年来交通一体化不断推进,京津城际、京雄城际等交通线路加密,北京的优质教育、医疗资源也逐步向周边疏解,提升了区域整体发展水平。
聚焦民生需求 提升大众生活品质
“以前小区附近没有公园,平时想散步都没个好去处,要是以后能多建些口袋公园,那可太方便了。”家住北京的张女士表示。
“现在小区停车位紧张,要是能多建些充电桩就好了,希望以后居住环境能越来越好。”北京的王女士向记者表达了自己对居住环境改善的期盼。
“这几年城市里的蓝天越来越多,环境越来越好,希望以后能一直保持。”武汉市民张先生对城市环境变化感触颇深。
《意见》将民生改善作为高质量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要求加强停车位、充电桩等便民设施建设,健全城市公园和绿道网络体系,建设口袋公园,推进绿地开放共享。
在提升公共服务优质均衡水平方面,《意见》强调增加普惠托育、学前教育、养老服务供给,健全精神卫生服务体系,提高医疗服务水平,推动优质教育资源均衡布局等,全方位满足居民的生活需求。
在推动城市发展绿色低碳转型上,《意见》从生产和生活两端发力。生产领域,推进工业、建筑、交通等重点行业节能降碳,推广绿色制造技术,发展循环经济。生活领域,践行绿色低碳生活方式,加强城市生态环境治理,健全城市公园和绿道网络体系,推进垃圾分类与资源化利用。
黄征学表示,城市的绿色转型与安全韧性建设,是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既关系到当下居民生活品质的提升,也关乎城市未来的长远发展。
系统推进“好房子”建设 构建发展新模式
在住房领域,“好房子”建设备受关注。《意见》提出,系统推进“好房子”和完整社区建设,加快构建房地产发展新模式,全链条提升住房设计、建造、维护、服务水平,更好满足群众刚性和多样化改善性住房需求。
58安居客研究院院长张波对记者表示,“好房子”标准包括安全、舒适、绿色、智慧,这已成为行业共识,市场数据显示,符合“好房子”标准的项目去化速度显著提升,部分项目实现了开盘即售罄。
完整社区建设与“好房子”紧密相连。张波指出,完整社区从保障社区老年人、儿童基本生活出发,配套养老、托育等服务设施,促进公共服务均等化。像南京的一些社区,引入了社区食堂、老年活动中心、儿童游乐场所等,让居民生活更加便利,幸福感显著提升。
广东省住房政策研究中心首席研究员李宇嘉认为,“好房子”不是大房子、贵房子,未来增量、存量,市场的、保障的住房都要打造为“好房子”,从全链条提升品质。目前,一些城市已开始积极探索,比如广州市在新建住宅中推广绿色建筑标准,提升房屋的节能与居住舒适度。
此外,房地产行业新模式是长期发展的重点,张波对记者表示,其核心是从土地金融属性向居住服务属性回归,而转型成功的关键在于打破传统路径依赖,通过土地供应的精准调配、金融工具的创新应用、产品服务的价值重构,来推动行业从规模增长转向存量提质,最终实现“住有宜居”的民生目标与行业可持续发展双重目标。
张波认为,差异化供给机制是新模式在当下最值得关注的,在人口流入区域优先多渠道增加住宅租赁用地,如广州市、上海市通过专项政策引导商办用地转租赁,并允许非住宅物业改建为保障性租赁住房,缓解供需错配等。
“满足刚需和多样化改善需求将长期并重,这两类需求都对品质提升更为关注,这将倒逼房企提高建筑品质和性能,比如加强房屋保温隔热、隔音降噪等功能,积极优化户型设计,提高空间利用率,满足不同家庭结构的居住需求等。”张波建议,房企还应根据不同城市能级制定差异化策略,比如在一线城市聚焦高端改善产品,满足高收入群体对品质和舒适度的追求,在人口流入规模大的二三线城市适当增加首置及首改类产品比重,兼顾刚需和改善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