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  首页 - 往期报纸 - 帮助    
  文章搜索:
乡村振兴
百年面条坊“阳光”蜕变
作者:施本允

■本报记者 施本允
  浙江省衢州市柯城区沟溪乡斗目垅村,千缕银丝垂挂于竹架上,麦香漫过青瓦白墙。这里是德门龙手工面条坊的诞生地,四代匠人坚守的古法技艺,曾因作坊简陋、销路狭窄濒临失传,如今却逆袭为年销超过500万元的消费新引擎。这场蜕变背后,是衢州市场监管部门从生产标准到品牌增值的全程护航,书写了小作坊蝶变大产业的鲜活样本。
  传承自1927年的德门龙手工面,曾以“久煮不烂、猪油一拌香透魂”风靡乡里,却在2014年陷入绝境——百平作坊粉尘弥漫,日产千斤却利润微薄。“为谋生路,那会儿我开拖拉机、卖烤饼尝试转行,就想逃离这苦行当。”德门龙手工面第四代传承人陈家胜叹息道。
  转机始于“阳光作坊”改造行动。据介绍,衢州市场监管部门为德门龙积极争取“衢州大商贸”政策和省级“民生实事”资金补助,提供专项支持,显著减轻了改造经费负担。同时,市场监管工作人员全程驻点服务与指导:防尘车间分区规划、紫外线消毒区定位、新风系统管线铺设……短短数月,数百平方米的标准化厂房拔地而起。“他们连面粉离地存放的货架高度都测算过。”摸着不锈钢设备,陈家胜眼圈发红。
  衢州市场监管部门还邀请省标院第三方技术人员上门指导,帮助德门龙导入5S现场管理和“浙食链”系统数字化追溯应用。同时,结合互查和“双随机”检查,严格监管确保长效保障。透明车间让百年老字号重获信任,当“阳光食品作坊”标识牌挂上墙时,老匠人们第一次懂得了什么叫“食品安全才是竞争力”。
  衢州市场监管部门还探索了德门龙面条的“破圈”路径。通过结合柯城地域特色,突破小作坊传统模式,打造集研学旅游、非遗传承和共富工坊于一体的增值场景。产业升级也持续发力,紫薯面、铁皮石斛面等创新品类进驻沪杭高端商超,附加值持续提升。
  随着德门龙成为具有柯城特色的阳光共富食品小作坊示范样板,多户农户加入“共富工坊”实现增收,村集体依托面业合作社实现规模化经营,市场监管部门更是用“德门龙模式”带动柯城区数十家传统作坊完成标准化改造。
  站在厂房前,陈家胜望着数字化设备坦言:“机器确实代替不了手心温度,但能让匠心走得更远。”在他身后,“浙江老字号”牌匾与“阳光食品作坊”标识相映生辉——这根穿越百年的银丝,终在市场监管部门的护航下,织就斗目垅村的金色未来。

更多>>    中国消费者报近期报纸查看
 
  本文所在版面
【第 4 版:市场】
  本文所在版面导航
·百年面条坊“阳光”蜕变
©版权所有 中国消费者报社有限公司
©中国消费者报社有限公司 京ICP备0910722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