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  首页 - 往期报纸 - 帮助    
  文章搜索:
法治筑基 信用牵引 智慧赋能
市场监管新实践助力高质量发展
作者:徐文智

■本报记者 徐文智
  办理餐饮店食品经营许可和营业执照等全流程时间由过去的37天减少至现在的15天、电子营业执照下载量达3.7亿次、全国12315平台为消费者挽回经济损失217.1亿元……这一串数字背后是“十四五”期间市场监管部门以创新监管方式提升监管效能的生动实践。5年来,全国市场监管系统以法治为基石、以信用为牵引、以智慧为引擎,构建起与超大规模市场相适应的现代化市场监管体系,为经济高质量发展和人民生活品质改善注入强劲动力。
法治筑基
织密市场监管制度网
  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离不开清晰、稳定的规则指引。“十四五”期间,市场监管领域统筹推进法律法规立改废释,推动制修订法律7部,制修订、废止行政法规14部,发布部门规章65部,形成覆盖市场准入、竞争秩序、消费维权等全链条的法治框架。
  例如,针对平台经济快速崛起带来的新问题,及时出台《网络交易监督管理办法》《关于平台经济领域的反垄断指南》,为新兴业态划定红线。同时,通过建立公平竞争审查制度,累计审查政策措施4.22万项,对1.14万项提出修改意见,从源头上破除地方保护壁垒。法治的完善不仅让监管执法有据可依,更让经营主体吃下定心丸。我国企业信用指数从2020年的128.6上升到今年上半年的161.61,市场环境透明度和可预期性显著提升。
智慧赋能
打造精准高效监管大脑
  面对海量经营主体和复杂市场行为,传统市场监管方式已难以为继。市场监管部门加快数字化转型,建成全国统一的计量强检、投诉举报、网络交易监管、食品及工业产品抽检等智慧平台,推动监管从线下跑腿向线上溯源转变。
  在食品安全领域,通过强化全链条监管,累计实施食品抽检2299.5万批次;在工业产品监管中,对133万余家企业开展监督抽查。非现场监管方式广泛应用,推动运用网络监测、远程检查等方式减少现场检查频次。此外,通过技术手段对直播电商等领域进行监测,累计查处网络不正当竞争案件4296件。智慧监管不仅减少企业迎检负担,更实现无事不扰、无处不在的精准治理。
信用牵引
激活市场自律内生动力
  信用是市场经济的硬通货。“十四五”期间,市场监管部门归集各类涉企信用信息144.9亿条,建立经营异常名录和严重违法失信名单制度,累计将1.44万户经营主体列入严重违法失信名单。同时,创新信用修复机制,加强部门协同联动,推动解决多头修复、重复修复问题。
  在区域市场一体化建设中,通过信用数据共享平台推动“湾区标准”发布244项、发放“湾区认证”证书155张。信用监管的深化,促使企业从“要我合规”转向“我要合规”,全国小微企业参与质量提升行动后年度营收平均增长9.7%。
融合共治
构建社会协同治理生态
  市场监管不仅是政府职责,更需要社会各方联动。通过发展在线纠纷解决机制,吸引20余万家企业参与,直接和解纠纷1038.2万件;在食品安全领域,鼓励社会监督,累计查办食品安全案件226.04万件。此外,全国消费者组织受理消费者投诉574.9万件,为消费者挽回经济损失57.8亿元。
  协同共治模式在平台经济监管领域作用尤为突出。市场监管部门与平台企业建立常态化沟通机制,督促平台删除违法商品信息454.1万条,形成“平台自律+政府监管+社会监督”的良性循环。
  面对数字经济的深度演进和全球竞争新格局的出现,“十五五”期间,市场监管部门将聚焦法治监管、信用监管、智慧监管的深度融合:加快《电子商务法》修订,研究制定《网络市场监督管理条例》;建设“一库一码一系统”穿透式监管体系;推动信用风险分类管理与各领域监管对接,让优质企业获得更多发展资源。
  市场监管的目的是激发企业活力而非束缚企业手脚,5年来的实践表明,创新市场监管方式不仅是技术升级,更是治理理念的重塑——从被动查处到主动预防、从单打独斗到多元共治,全国市场监管部门正以更多创新实践、更高监管效能护航中国式现代化新征程。

更多>>    中国消费者报近期报纸查看
 
  本文所在版面
【第 1 版:要闻】
  本文所在版面导航
·市场监管新实践助力高质量发展
©版权所有 中国消费者报社有限公司
©中国消费者报社有限公司 京ICP备0910722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