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  首页 - 往期报纸 - 帮助    
  文章搜索:
殡葬暴利为何成了难解的死结
作者:余翔


    ■余 翔
  每年临近清明节,殡葬暴利问题就会重新进入人们的视野。几天前,中央人民广播电台记者在天津市调查发现,批发单价260元的寿盒在市场上卖到了1.6万元。本报今天一版刊发的报道,也印证了殡葬服务行业暴利的存在。
  早在2003年,殡葬业就被媒体评为国内“十大暴利行业”之一。这么多年来,针对加重了民生负担的殡葬暴利,百姓怨声四起,改革呼声不断,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也多次建言献策。可为什么在一些地方,这一问题至今没有太大改观,仿佛成了一个难解的死结?答案应该从殡葬暴利的根源上去寻找。
  我国殡葬服务价格的制定有3种方式:一是基本殡葬服务,包括遗体接运、冷藏、火化、骨灰寄存等,实行政府定价;二是一些延展性服务,如遗体整容、告别厅使用等,采用政府指导价;三是其他服务项目,如殡葬用品等,由市场定价。政府定价的基本殡葬服务不存在暴利问题,采用政府指导价的服务项目可能有定价过高的现象,但大多也还在可以承受的范围,民众对殡葬暴利的诟病实际上主要集中在实行第三种定价方式即由市场定价的殡葬用品和服务项目上。
  2004年《行政许可法》实施后,取消了民政部门对殡葬用品的前置审批,殡葬用品的经营完全放开。按照市场经济的一般规律,在一个充分竞争的市场上是不可能出现暴利的。可为什么直到现在,一个寿盒还能以高于成本数十倍的价格在市场上出售?秘密在于殡葬机构由于一些特殊的性质,获得了自然垄断的优势地位。
  且不说一些地方的殡葬机构为民众自行购置殡葬用品设置了种种障碍,即便在取消了这些限制的地方,殡葬机构在销售殡葬用品方面的优势也非常明显,因为它和需求客户群的接触最为广泛、最为频繁,而由于殡葬用品的特殊性,消费者对殡葬用品知识了解、掌握得很少,或者说根本不愿意去掌握这些信息,导致买卖双方信息严重不对称。再加上此类消费具有快速决策和需求弹性低的特点,使远远高于成本的垄断性定价成为可能。
  目前,国内绝大多数殡葬机构属于民政部门的事业单位,行业的特殊性也决定了它不可能放开经营,但是,承认殡葬业带有自然垄断特征,并不意味着可以忽视其属于公益事业的特点,放任殡葬机构凭借自己的特殊地位攫取高额利润。笔者认为,要解开殡葬暴利的死结,必须从切断殡葬机构与相关部门的利益链条入手,加快改革步伐,让具有自然垄断优势的殡葬机构彻底退出殡葬用品市场,专注于公益事业的基本殡葬服务,在殡葬业引入更多市场竞争的同时,相关部门也要加强对市场的规范和治理。舍此之外,别无他途。

  

更多>>    中国消费者报近期报纸查看
 
  本文所在版面
【第 A1 版:要闻】
  本文所在版面导航
·殡葬暴利为何成了难解的死结
©版权所有 中国消费者报社
©中国消费者报社 京ICP备0910722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