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 翔
我国将逐步规范和清理高考加分项目,这在正在修改中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中有所体现。记者近日从参与修改的有关专家处获知了这一消息。《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征求意见稿中没有提及有关高考加分的内容,但是在为期一个月的征求意见中,记者发现,不少人建议尽快规范甚至取消高考加分政策,以便减少“以权谋分”的腐败现象(据4月26日《法制晚报》报道)。
我国高考制度按照考生的总分排序分配高等教育的入学机会,具有公平、高效、可比性强等优点,能够有效排除非考生能力因素的干扰,但也有标准单一、不利于选拔特殊人才和平衡地区教育水平差异等缺陷。高考加分政策设立的初衷,本是为了弥补高考制度的上述缺陷,遏制单一分数标准导致基础教育向应试方向发展的不良倾向,推进素质教育,维护教育公平。客观地说,这些年来,高考加分政策确实产生了应有的积极效果,可令人遗憾的是,由于政策设计和执行中存在漏洞,它也给一些人提供了浑水摸鱼的机会。
近几年,高考加分造假案频出,有的是“批量制造”二级运动员,有的是为权贵子弟量身打造加分项目,有的是大规模篡改考生的民族身份……诸如此类的事件暴露出高考加分政策的漏洞和不足,引发了公众广泛的质疑。《中国青年报》社会调查中心的一项调查显示,近七成人建议取消所有高考加分,让考生全部“裸考”。正在修改中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明确提出,将逐步规范和清理高考加分项目,是对公众质疑和呼声的积极回应。规范和清理而非一刀切取消,也表明了政府部门对高考加分政策的态度——既肯定其作为高考制度补充完善手段的积极意义,也正视其执行过程中已经暴露出来的问题。
在人才发展多元化、社会人才需求多样化的大背景下,让高考回归仅以文化考试成绩为标准的做法,并不可取,也不符合推进素质教育的大方向。因此,消除高考加分的负面影响,只能从完善政策设计和操作程序入手。高考加分的对象,必须在广泛征求意见的基础上重新确定,一些缺乏刚性认定标准的项目必须淘汰;高考加分的执行应该确立规范化的程序,重要环节应该确保公众的知情权、监督权;必须加大对徇私舞弊行为的查处力度,打消以权谋私者的侥幸念头。笔者希望,这些原则能够在修改后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及相关实施细则中有所体现,确保今后的高考加分在阳光下操作,还考生一个真正公平公正的高考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