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  首页 - 往期报纸 - 帮助    
  文章搜索:
让每一个世博参观者都有所获
作者:邓曦涛


      据《东方早报》报道,上海世博会在第一个指定日周期 (5月1日-3日),累计只有56.3万人次入园参观,平均每天不到20万人,不足此前预计的整个世博会期间日均40万人的一半。笔者认为,除了假日经济本身的一些因素,人数不如预期也可能意味着世博会潜在的观众群还没有到来,或者说还没有足够的引导。这些观众群至少包括专业观众、二线城市观众、青少年学生群体。
  从旅游的角度来说,是差异性让旅游成为可能,如果到处千篇一律,不如呆在家中。假日期间呈现的旅游图景正是这种差异性需求的结果。但世博会不仅是一次聚会,世博会上展示的主题是人类新科技和新发明,例如电灯、蒸汽机、电话、汽车、飞机等产品就是在世博会首次亮相的,尽管它具有一定的娱乐性,但在信息技术高度发达的今天,亲身前往展会本地才能获得信息的思维定式似乎发生了变化,观众获得信息渠道已十分丰富。所以,上海世博会应采取更多措施以吸引有亲身前往观看潜力的观众群。
  首先,这一届世博会的主题是“城市,让生活更美好”,然而实际上现代人类的社会是由城市和乡村、发达地区与欠发达地区构成的二元结构。城市并不仅仅代表着经济的发达与科学技术的先进,其本身是容纳人类与人类生活的容器,城市中耸立的高楼大厦也不仅仅是一个地标,也兼具艺术的特征。城市的发展让人的生活方式也逐渐改变。世界由于科学与技术的应用进入工业化阶段,科学与技术的推广也为不同地区的顺畅交流提供了一种可能。大城市中获得信息的手段众多,对于都市观众来说,亲自前往不是唯一的选择,而对于乡村地区的观众来说,这个需求则要更强烈一些。
  其次,在城市飞速发展的今天,城市生活也越来越面临许多需要解决的课题,例如高密度的城市生活模式、文化冲撞、资源短缺和环境污染,城市的盲目发展会加重这些问题,技术的无序使用也会使城市变得不那么可爱,影响了都市居民的幸福感。这次上海世博会设立的城市示范区就表现了破解这一隐忧的探索。所以,城市要想让生活更美好就需要更多的沟通与交流。对于企业来说,在世博会上展示的各种技术,是一个极好的推广机会;而对于专业人士来说,亲临现场的感受,则是一次提高自身眼界与业务水准的良机。
  最后,有一种对世界历史的划分方法将公元1500年作为时间标志把世界历史分为两个部分,其标志性的事件是麦哲伦完成环球旅行,世界从分散孤立的地区开始进入交流的新阶段。而人类学者列维-斯特劳斯在《忧郁的热带》中,用科学的方法得出的却是对多元文化价值与对不同文化发展模式的尊重。中国的青少年能走出国门的机会较少,甚至亲眼目睹本国不同地域文化的机会也较少,如果能让他们广泛接触世博会平台展现的新理念、新文化以及新的生活方式,将会对他们未来的成长产生积极的引导。如果将眼光放长远,这是对国家在未来的软实力的投资。
  看到的东西是什么,取决于谁在看,如何看,观看的人与方式在此尤为重要。上海世博会提供的是一个平台,科学与艺术,全球化的倾向与局部、地区文化的独特性、开发与保护、商人逐利与环保求义,众声喧哗与复调音乐一般的对位协调,是一次不可多得的接触世界先进文化与理念的机会,而这一切应该让更多需要他们的人来参与,让专业观众,二线城市、农村地区观众,青少年观众参与。
  城市并非自古有之,更加美好的生活也需要人们去创造。上海世博会有着经济、科技、文化、教育等多方面的功能,应该不仅仅局限于“城市博览会”,有关方面应对多层次观众群体加强引导,例如国家可以给予专业观众更多假期,为欠发达地区提供补贴,在暑期为全国的青少年提供更多便利等,承担起教育国民的社会责任,在文化与教育等方面发挥更重要的功能,从而解决世博会观众不足之困。
(邓曦涛)

  

更多>>    中国消费者报近期报纸查看
 
  本文所在版面
【第 A5 版:行游天下】
  本文所在版面导航
·让每一个世博参观者都有所获
©版权所有 中国消费者报社
©中国消费者报社 京ICP备0910722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