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博会各国家馆都力求突出各国文化特色。新西兰馆从形状上来看像一个梯形,前低后高,参观者顺着坡度可以一直走入展馆后端。新西兰馆的主题是“自然之城:生活在天地之间”,其灵感源自毛利人的创世纪神话,展馆通过建筑构造和展览布局,将毛利人的创世纪神话幻化为一出从迎宾广场、楔形展馆到屋顶花园的华丽的三部曲。 aisanewsphoto/井韦
■本报记者 王照重
正如中国2010年上海世博会执委会专职副主任钟燕群女士所说,世博会的形式是展会,表现手段是科技,其背后支撑的东西则是文化,文化是世博会的亘古不变的灵魂。近日,记者跟随“银座世博探营团”走进上海世博会中国展区,感受现代科技演绎中国传统文化带给世人的震撼。
参观完中国国家馆,让人记忆最深刻的画面,当数“国宝级”展品《清明上河图》了。在国家馆内的“东方足迹”展厅,展现着一幅中国十大传世名画之一的北宋画家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不少参观者表示,《清明上河图》的仿品见的不少,真品还是第一次见到,而且能在30厘米左右的近距离欣赏,实在难得。
在《清明上河图》真品展厅外,一幅动态的《清明上河图》再现了北宋宣和年间,世界上最大的城市汴京(今河南开封)的繁盛热闹,它将原本5米多长的画卷同比例放大至100米,用数百台投影仪,投影到层次分明的银幕上。在这幅百米巨型画卷前,参观者可以看到小溪涓涓流水,帆船缓缓漂流,热闹街市上人来人往,祥和的村庄炊烟四起,茂密树林里鸟儿乱飞,宏伟庭院里摆台唱戏。参观者可以听到集市小商小贩的吆喝声,鸡马牛羊的鸣叫声,门前顽童的嬉闹声。动态《清明上河图》细致而真实地再现了城乡、街市、水道间的形形色色,站在画前,犹如身临其境。
根雕技术在我国流传久远,最早可以追溯到战国时代,现已出土的战国时代的根雕作品“辟邪”,显示出2300多年前我国古代根雕艺术品已达到了自然形态和人工雕琢巧妙结合的水平。在中国省区市联合馆内,河南馆的“镇馆之宝”是一尊长18米、高2.56米、宽2.1米的根雕《清明上河图》。据工作人员介绍,这尊根雕是五位工匠,历时十年时间完成的,是世界上最大的根雕艺术品。在河南馆,参观者还可以看到开封盘鼓、少林功夫、焦作太极拳等中原文化的代表作品。
蹴鞠流传了2300多年,它起源于春秋战国时期的齐国故都临淄 (今山 东 临淄)。在世博会山东馆,你可以看到一个从未见过的“科技蹴鞠”,它在一个玻璃罩内,悬浮于空中,不靠任何外力,可以随玻璃罩底盘上的卡通足球来回滚动。据山东馆工作人员介绍,这个“科技蹴鞠”可在空中悬浮五年之久,是现代科技展现给世人的蹴鞠文化。在山东馆正门口,一尊晶莹剔透鲁班锁吸引众多参观者的眼球。说起鲁班锁,还有一个传说,出生于古代山东曲阜的鲁班,为了测试儿子是否聪明,用6根木条制作了一件可拼可拆的玩具,叫儿子拆开,儿子忙碌了一夜,终于拆开了,这种玩具后人就称为鲁班锁。它利用中国古代建筑中首创的榫卯结构,在没有钉子绳子的情况下,用一种咬合的方式把三组木条垂直相交固定。而今,以现代光电技术制作的巨大“鲁班锁”,成了山东馆的一大特色,设计者将其作为城市营造智慧和文化的典型符号,颇具齐鲁风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