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  首页 - 往期报纸 - 帮助    
  文章搜索:
保养费用渐成车主“紧箍咒”
作者:钱瑜 王万利 蓝朝晖


      北京一家外企公司的白领李小姐,为了提高生活质量,她经过一段时间的挑选和比较,最终选定了一款外形新颖,但目前保有量很小的车型。
  用了一段时间后,李小姐发现,花一大笔积蓄,买一辆新车,开起来倒是很畅快,但杂七杂八的费用每年都要一大堆。“真有点吃不消了,每5000公里都要到4S店对车进行保养,早知道这样,当初就应该听朋友的劝告,买一辆保有量大、保养费用低的车了。”李小姐有点后悔地说。
多数车主不知养车花费
  目前北京市机动车保有量已经超过了430万辆,其中私家轿车占到了轿车数的2/3。私家车虽然多了,但是对于买车后的保养费用,大多数人还是不懂,尤其是现在的“菜鸟”级车主,对保养车可谓是一窍不通。
  4年前,在京城一家IT公司工作的王先生买了一辆10万元的美系车。前两年,王先生基本上只需日常保养就可以了,一年算下来,跑了2万多公里,保养4次,平均下来每次也就几百元,加上养路费、油费、保险费,一年的用车成本约在2万元左右。可随着使用年份的增加,王先生发现,用车成本也是水涨船高,特别是车子使用期限超过2年,需要开始换零部件后,保养费用直线上升,动不动就要数千元。
  一位在维修业工作十多年的专家告诉记者,一辆十几万元的新车,每年行驶2万公里,以百公里油耗10L计算,一年下来油费就要近1.4万元,保险费四五千元,而5000公里一次保养,费用在几百元。但当车辆超过2万公里后,费用就会大涨。另外,刹车片六七万公里需更换、轮胎五六万公里要更换、电瓶两年更换一次等,随着使用年限的延长,车身上要更换的部件日益增加,成本也就越来越大。
免费、自费保养标准不一
  所谓汽车保养是指保持和恢复汽车的技术性能,保证汽车具有良好的使用性和可靠性,它包含着很多学问。及时正确的保养会使汽车的使用寿命延长,安全性能提高,既省钱又免去许多修车的烦恼。
  近几年来,汽车“以保代修”的概念开始流行起来。一般来说,日系车、美系车厂家要求每5000公里就要回4S店做保养;德系车厂家要求每7500公里回4S店做保养;法系车厂家则要求每1.5万公里才需要回店里对车进行保养。
  据专家介绍,汽车第一次回店里需要更换机油、机滤,俗称小保养;第二次回店,也就是再跑5000公里或者7500公里之后,汽车就要更换机油、机滤、空滤和汽滤,俗称大保养,以后小保养和大保养交替进行。不过伴随着里程的增加,汽车也就开始需要更换其他零部件了。
  “其实车主并不需要按照厂家的要求,那么准确地回店里做保养。”一位在汽车维修行业工作了十几年的维修专家告诉记者,在国外,一般车型都是每1万公里才回店里做保养,只不过厂家都将国内的路况定为了恶劣状况,所以才要求每5000公里或者7500公里回店里做保养。
  “如果车主每天所行驶的路程并不拥堵,完全可以推迟去4S店保养的里程间隔。但千万不要超过两个保养周期再去保养,以免造成发动机的意外损伤。”这位维修专家这样说。
保养费用也可以“精减”
  对于如何降低保养费用,车主也有自己的办法。胡先生的车是一辆东风日产轩逸,对轩逸车型,东风日产提供一种全合成机油,这种机油的价格是461元。胡先生并没有选择461元的机油。“我也开过其他品牌的车型,东风日产全合成机油的价格比较贵,壳牌机油中最好的机油也就200多元,这样每次保养就可以省下200多元。”
  维修专家认为,每个厂家都会提供普通机油和全合成机油,一般全合成机油性能较好,但费用也很高,十几万元以内的车型完全没有必要选择这么好的机油。“除了机油,消费者在买车前一定要选择上市时间相对较长,保有量大的车型。”维修专家说,“保有量大了,车型保养的费用也会降下来”。
  据了解,每次保养,4S店除了收取材料费,还要收取工时费,工时费就是维修工人完成一项保养项目所需要的费用,每个工时的费用,各个厂家都不同。例如,上海通用每个工时的费用为50元、东风日产每个工时的费用为122元。“不要小看了工时费,有些复杂的保养项目需要近20个工时,这样算下来,费用差距就会在1000多元。”
  据了解,不少车主为了节省费用,会到快修店去修理车。对此有维修专家表示,车辆过了两年的保修期后,车主可以有选择地到快修店修车。“比如雨刷、车灯等不涉及安全的小配件,车主完全可以到快修店甚至汽配城更换。”维修专家说,快修店一般不收取工时费,只收材料费,这样可以节省一部分费用。
  维修专家最后提醒说,车主到快修店做保养,一定要选择有信誉的大型或者连锁快修店,这样才能在降低费用的前提下,保证保养的质量。 (钱 瑜 王万利 蓝朝晖)

  

更多>>    中国消费者报近期报纸查看
 
  本文所在版面
【第 B2 版:汽车·热线】
  本文所在版面导航
·保养费用渐成车主“紧箍咒”
©版权所有 中国消费者报社
©中国消费者报社 京ICP备0910722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