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  首页 - 往期报纸 - 帮助    
  文章搜索:
相声为何不逗人笑了?
作者:孟菁苇
图片


    全国(天津)相声作品大赛上的相声演员在表演 (资料图片)
■本报首席记者 孟菁苇
  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我国相声面临观众越来越少、大多数演员缺少新段子的状况,靠一两次大赛,靠几个笑星在大型晚会上露露面,终归无法摆脱相声的尴尬处境。相声创作明显滞后,相声市场逐渐萎缩。有专家指出,要解决相声市场不景气的问题,唯一的办法是繁荣相声创作,提高自身水平。为此,本报记者独家采访了北京市曲艺家协会副主席、曲艺作家、评论家崔琦先生。
相声创作确实很难
  眼下,不管是相声创作,还是演员表演,总让人觉得缺了点啥,不是内容贫乏,就是包袱抖得不响,演出动机与实际效果有差距,观众总是笑得有点勉强,这是为什么?崔琦指出,相声不笑的根源还在于创作。目前相声创作还没有达到一个理想状况,比如,一个相声演员可以反复演出一个段子,演一场有一场的钱,但是相声创作者却不能根据演员的演出场次来收费。作者的劳动报酬还维持在一种传统的方式,一次性付给作者,而且稿酬较低。
  据了解,早在去年7月文艺界开了一次相声拍卖会,希望提高相声作者的稿酬标准,重视相声创作者的劳动成果。但从目前看似乎效果不大,相声创作者的积极性也没有明显提高。演员演出获取演出费似乎已约定俗成,但没有人会想到给作者。演员没有这个意识,主办方也没有这个概念。
  曲艺作家出身的崔琦深知相声创作非常艰苦,很难写。他向记者解释说,有时候你觉得一个包袱挺可乐的,可是一拿到相声演出时又不乐了。而有的包袱很平常,但经过加工,又变得很可乐。这是因为在创作时如果事先设计好了喜剧线,加之特定人物、特定情节的铺垫,这个包袱就自然可乐了。如果没有这样一个喜剧线,整个事件不具备喜剧因素,即便说出同样的话,依然不可乐,这就是创作的重要性。
  以去年天津举办的全国相声作品大赛为例,一共收到1009件作品,但实际参加相声拍卖的作品只有16件,其余的都被淘汰。这说明什么呢?说明写出来容易,但用起来未必可乐。可见相声创作要求很高。
  在影视创作中人们常说,“剧本是一剧之本”,如果把这话拿到相声的创作和表演上是否合适呢?崔琦认为,对于相声创作来说这句话同样适用。虽然在某种意义上,相声二度创作和再加工的重要性更大些,但仍然离不开最基本的文字创作。20多年前,相声界曾流传过这样的话“好点子金不换”,意思是说,好点子异常重要,可见在相声创作中本子的重要性。
相声创作可尝试明码标价
  崔琦说,相声无论怎么发展,创作永远是基础。据了解,目前搞职业相声创作的人不多。仍以去年全国相声作品大赛为例,在1009件作品中,职业创作人员不足十分之一。据记者了解,以前各地都有自己的曲艺团,现在基本上没有了,所以相声创作人员日益减少。许多原来从事曲艺创作的人员已经不再搞相声创作了。崔琦分析其中原因有两个,一是难写,二是挣不着钱。
  对相声作者的不够重视从电视节目中也可看到。观众在观看节目时会发现,歌手演唱歌曲,在字幕上会打出词曲作者的名字,但相声表演,包括小品在内,很少出现创作者的名字。这反映出相声创作的不被重视。
  基于以上种种现象,崔琦建议说,为了促进相声创作,完全可以将相声明码标价,比如一个段子被采纳,是否有最低稿酬标准,或者采取按演出场次提成的方法演员每演一场,作者都可按比例获得酬劳。崔琦指出,尽管这很难操作,也很难监督,但如果真能做到,定会给相声创作带来一定的繁荣。
  崔琦呼吁,为了相声的繁荣与发展,相声创作者的辛苦劳动与作品权益,应该受到重视和保护。马季先生曾说过,光指望传统相声推动不了相声事业的前行。必须有新相声,不断引领,与时俱进,才能促进相声的发展。马季是新相声创作、表演的带头人,他一生写了300多个新段子,为相声事业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为了相声事业的发展,我们需要相声创作队伍的发展壮大。

  

更多>>    中国消费者报近期报纸查看
 
  本文所在版面
【第 A4 版:文体市场】
  本文所在版面导航
·相声为何不逗人笑了?
©版权所有 中国消费者报社
©中国消费者报社 京ICP备0910722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