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武晓黎
“我得去查查话费单了。”北京某基金公司的聂小姐说,“我每月都是自动扣费的,要不是央视报道,我从没去注意过到底有没有多扣我的费用。”
央视7月6日的一则新闻报道让不少手机用户陷入了话费疑虑中。计费误差到底有多少?是否误差谁来鉴定?有了计费争议如何处理?这才是这场计费争议后真正要解决的问题。
黄先生的计费误差是如何产生的
据央视报道,中国移动海南分公司手机用户黄生精前不久在查询话费详单时偶然发现,2月份的几天时间里,其手机被多扣了8分钟的通话费2.32元。黄先生发现,7个被多收了话费的电话都有一个共同点:每个电话都被电信运营商分割计费。一个漫游主叫电话,时长是7分59秒,原本应该按8分钟计费,但是,在被分割成5分48秒和2分12秒后,计费时长却变成了9分钟。
7月7日,针对媒体关注的手机计费误差问题,中国移动对外公布了核查结果——海南分公司存在切割话单造成的计费误差问题;北京分公司没有发现计费误差问题,也不存在随意删改计费数据的问题,但在话单展现方面存在不足;上海公司没有发现计费误差问题。
“碎单”和分割计费
经过专家、媒体的多方考证,证实计费误差是由分割计费产生的“碎单”造成。简单说就是,运营商为了防止用户恶意欠费,在交换机里设置了限时吐单,在计费系统上统一采取每半小时即1800秒计费一次的分割计费方法,即将一次通话切割成多条话单。这样可以保证预付费手机一旦费用用完,即可及时停机,不至于造成连续高额话费损失。“碎单”是指一次短时间的通话因设备方面原因断裂成几条,其中可能产生超短话单,即一条几分钟的通话,被断裂成10多条几秒钟的话单,这会造成超过实际话务量的扣费。
以黄先生为例,漫游目的地海南采取的是每5分钟计费一次的分割方法,切割时长标准和计费设备不统一,在结算时,就可能产生“碎单”。
中国移动有关人士对记者说,为了提高结算的效率,中国移动总部去年曾下发了一个规范计费的通知,要求省级公司向总部回传话单时实行5分钟计费一次,而各地不仅对话单分割的时长尚未统一,各省的计费设备也不统一,这或许就是造成“碎单”的原因。但据移动内部人士透露,全国以原有的1800秒计费的省份仍占多数。不仅中国移动,中国联通和中国电信也存在这样的问题。
出现计费误差责任如何认定
“问题的根源在于中国移动的话费计算太复杂,套餐众多,消费者根本算不明白。”电信专家、中国信息经济学会理事长杨培芳说,原信息产业部只规定了电信计费的上限,分割计费应该是移动公司自己的做法,其结果是导致消费者在计费问题上更加眼花缭乱。
一般来说,计费差错大致出于人为和设备两种原因。以黄先生为例,如果按照整数切割就不会超时,但如果出现碎单就会出现计费差错。无论何种原因,计费差错都在所难免,对此,每个用户都会理解。但对用户来说,运营商采取何种方式、何种设备计费没有实际意义,用户只要求运营商依法提供差错率不超过规定的话单。当出现计费争议时,用户也希望有一个信得过的权威部门给出一个结论。
问题出现以后,中国移动自查自纠并及时将调查结果和解决办法公诸于众。但此举并未得到人们谅解,反而引出电信资费到底应如何监管的问题。
工信部电信研究院通信政策与管理研究所副总工程师何霞说,电信资费和电信计费是两个范畴但相互关联。电信资费是价格制定的过程,价格主管部门是发改委,工信部通信发展司也有一些监管责任。而在计费方面,计费监管分两个不同阶段。计费标准包括计费技术标准,是由工信部科技司在前期做一些相关的工作。而计费行为监管则是工信部通信管理局来负责。
北京邮电大学经管学院院长唐守廉认为,监管部门对于运营商的资费管制中,目前只强调了计费标准和计费单元,但忽略了计费规则。计费规则相当于对用户产生的通信费用如何叠加的公式。
他说,计费规则很重要,如果说计费规则是一个公式,那么计费标准则只是这个公式中的一个常数。目前,国家相关监管部门对计费标准已经有了完备的监管体系,但在计费规则方面,则并没有明确的规则和体系,应当引起社会关注。
国家信息研究中心信息化研究部副主任张新红对运营商自查自纠表示质疑:中国移动的自查结果,如果有一些外界人士参与进来可能会增加公信力。监管没有外人参加,说的即便是事实也很难令人信服。而从监管角度看仅靠临时性修修补补并非长策。他呼吁电信业务及服务的监管条例应尽快出台,并提出成立“信监会”之类的监管机构。
中国消费者协会律师邱宝昌认为,电信运营商诚信对待消费者就能化解很多纠纷。而在电信资费等一些用户最为关注的问题上,建议能通过听证会进行表决,真正从用户立场出发做到信息透明公开、对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