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  首页 - 往期报纸 - 帮助    
  文章搜索:
教育何以成为“吃力不讨好”的事业
作者:晏扬


    ■晏 扬
  陕西省吴起县实行全民免费教育的做法引起强烈社会反响,然而,一些地方政府领导和教育部门负责人纷纷表示难以效仿“吴起模式”。比如山东省一位县长表示,政府的考核主要是看经济发展、社会稳定等硬指标,在分配有限财力时,教育、医疗等社会事业难免往后推,“我的任期也就四五年,抓经济看得见、摸得着,抓教育则见效慢,吃力不讨好”(据7月13日《新京报》报道)。
  很感谢这位没有透露姓名的县长,他的话虽然刺耳,但很坦诚,直言不讳道出了教育的尴尬,指出了教育的困境——教育在很多地方为什么没有摆在优先发展的地位?为什么 “重视教育”总是停留在口头上?为什么“再穷不能穷教育”变成了“再富没有富教育”?最大的原因恐怕在于,对于很多地方政府而言,教育事实上成了一项“吃力不讨好”的事业,它不像抓GDP那样见效快,也不像搞形象工程那样看得见、摸得着。为官一任也就四五年时间,他们迫不及待地要拿出像样的政绩作为升迁的资本,他们没有时间、没有耐心等待教育事业开花结果。于是,人人都知道教育重要,人人都强调教育重要,但在官员的政绩体系中,教育事实上并不重要,他们只好说一套做一套。
  这不仅是一个县的教育困境,也是一个国家的教育困境。县长所权衡的轻重得失,同样是市长、省长权衡的轻重得失。于是我们看到,尽管上世纪90年代国家就承诺教育投入占GDP比重在世纪末达到4%,但这一承诺至今没有兑现;尽管新的国家教育发展纲要提出到2012年兑现这一承诺,但仍有相关人士表示实施起来非常困难。困难在哪里呢?今年国家财政收入将达8万亿元,将教育投入比重提高到4%,只需政府财政多拿出几千亿元,但这几千亿元似乎就是难以挤出来。
  非不能也,是不为也。把钱投在建设领域,确保一定的GDP增速,哪怕其中不乏 “建也GDP、拆又GDP”,似乎也远远重要于提高教育投入比重,因为前者可以创造看得见、摸得着的政绩,而教育往往会沦落为一项“吃力不讨好”的事业。如此,教育投入比重迟迟不能兑现承诺便不足为怪。只是不知道,当教育沦为“吃力不讨好”的事业,没有良好的国民教育作支撑,我们将来凭什么成为世界强国?
  我们不敢奢求各地效仿 “吴起模式”,只是希望各级各地政府比以前更加重视教育,能够像口头上说的那样重视教育。不妨将教育投入比重作为考核官员的硬指标,像重视GDP和社会稳定那样重视教育投入;不妨将民众满意不满意作为考核官员的硬指标;不妨在分配财政收入大蛋糕时多听听民众的意见,而不要关起门来搞财政预算……办法多的是,关键是,我们真的重视教育了吗?真的想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地位吗?

  

更多>>    中国消费者报近期报纸查看
 
  本文所在版面
【第 A1 版:要闻】
  本文所在版面导航
·教育何以成为“吃力不讨好”的事业
©版权所有 中国消费者报社
©中国消费者报社 京ICP备0910722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