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  首页 - 往期报纸 - 帮助    
  文章搜索:
胡同是北京的历史文脉和城市肌理
作者:姚敏


    ■本报记者 姚 敏
  “胡同是最凝聚京味儿的文化符号,我创作微缩胡同就是想留住京味,留住胡同里浓浓的人情味,找回儿时的梦。”胡同张老北京民间艺术馆馆主张毓隽对记者说,他们家是祖辈5代都生活在北京的满族人,他从小在北京南城的胡同里长大,对胡同有着深深的眷恋。1986年,老张居住的玉清观胡同拆除。
  北京城的古都文化也被人概括为“胡同文化”,其实说得十分贴切。胡同里住的是地地道道的老北京,胡同留存和流淌的是这座古都最真切、动人的民间记忆和文化因子。作家冯骥才曾感叹:事实上北京的文化特征并不在天坛、颐和园和故宫,而是在胡同和四合院中。这些民居保留有“鲜活的历史血肉”以及北京水土独有的平民文化精神气质。
  的确,老北京地理、民俗和市井风貌具有深厚内涵的代表就是胡同和四合院。在胡同和四合院中展现的芸芸众生象就是老北京人的生活状态、情趣。据专家介绍,“胡同”一名起自元代,还有人考证胡同的说法来自蒙古语。胡同的名字可谓京味十足。对胡同的具体命名多是根据日常生活中的需要,从口耳相传到约定俗成,最终形诸文字,千百年来几经改朝换代,变化很大,但总不外乎以地形、景物、人物、用品乃至事件等为依据。
  专家介绍,北京的城市肌理由胡同和四合院组成。按照明代创设、清朝沿用的规制,北京全城分为三十六坊,坊下分牌,牌下设铺,铺下才是胡同。这种城市社会生活和居民管理一层层辖制的组织形式,表现出中华民族周详缜密的创造力和城市的管理能力。
  作为老北京城的“毛细血管”,胡同连接、串通着城市的脉络,而胡同数量的变化体现了各朝代北京城市和社会生活的发展变化。据统计,元代北京约有胡同四五百条;明代增至上千条;清代北京有名称的胡同达2000多条;新中国建国初期胡同数量为7000多条,现在只剩下不足1000条。

  

更多>>    中国消费者报近期报纸查看
 
  本文所在版面
【第 A5 版:文体市场】
  本文所在版面导航
·胡同是北京的历史文脉和城市肌理
©版权所有 中国消费者报社
©中国消费者报社 京ICP备0910722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