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  首页 - 往期报纸 - 帮助    
  文章搜索:
北京的胡同正以每年上百条的速度消失,现在只剩下不足1000条
胡同 拿什么拯救你?
作者:姚敏


    ■本报记者 姚 敏
  一城北京,半城胡同。旧时京华的风貌,如今这半城胡同已失却一多半。
  据统计,建国初期北京原有胡同7000多条,到上个世纪80年代变成3900多条,随着旧城区改造速度的加快,胡同以每年上百条的速度消失,现在只剩下不足1000条。《北京晚报》曾载文称“北京地图俩月换一版”。
  胡同已经或正在消失在历史的长河中。现在外国人、外地人来北京,常热切问的一句话就是 “北京的胡同在哪?”近年来,尽管北京陆续划定了包括什刹海、国子监、南池子在内的数十片历史文化区,加上文物保护单位及其建设控制地带,处于北京政府保护规划的古城面积在扩大,胡同在北京古城62.5平方公里的总面积中所占的比例不断提高,但保护的速度远比不上建设和危旧房改造的速度。
  越来越多的推土机开进了老城区,成片的胡同和四合院被夷为平地。
  “拆掉一座城楼像挖去我一块肉;剥去了外城的城砖像剥去我一层皮。”这是为中国城市理性发展筚路蓝缕,曾拟就“梁陈方案”,力荐在古城外建设新中国行政中心以完整保存北京古城的梁思成先生在1957年写下的一段话。不知道视古建筑为民族生命,搏尽全力为其请命,每遇拆城墙、牌楼必到现场为其送行的梁先生看到今日胡同之景况会做何感想。
  北京面临的一个严峻的现实是,因长期实行以旧城改造为主、城市功能过度集中在中心区的城市规划,不仅导致历史文化保护陷于被动,还有交通、环境、水资源紧张等众多问题。仅从环境容量着眼,北京“摊大饼”式的蔓延发展已难以为继。近年来许多专家提出北京周边城市优势互补、实现北京城市功能“有机疏散”的“大北京规划”。
  老舍之子、著名作家舒乙说,保护胡同和四合院就是保护北京的 “第二座城墙”,然而当被称为“世界上历史最长、规模最大的古代城市规划杰作”的北京古城风貌正快速被侵蚀,面对这些年北京城变迁史的伤痛和遗憾,我们不禁要问——胡同,我拿什么来拯救你?
  有人说,文化创意给胡同注入新的活力。时下“胡同人家”旅馆和南锣鼓巷、方家胡同、五道营胡同成为北京旅游的热点,古典与现代、传统与时尚在这里交融,文化休闲街区也确有特色,然而在这些人声鼎沸、商品和服务趋同的胡同里,在所谓的胡同文化产业链上,却很难找到胡同本身的天然韵味。
  要想让人们真切地触摸胡同,唯一的办法就是尽可能地少拆胡同。同样为古城命运担忧的世界著名美籍华裔建筑大师贝聿铭多次提出北京应该向巴黎学习,实现新旧城区分开发展的建议。“目前古城虽已遭到些破坏,但基本还保留原有的空间格局,一定要着眼整体保护,胡同和四合院要成片成片地保留。”
  “孤零零地保个别四合院没有意义。”北京鲁迅博物馆的一位前任负责人对记者感叹,鲁迅博物馆所在的四合院确实保护得不错,然而周围的胡同拆了很多。“没有了环境的映衬,这里已经不是真正的鲁迅故居了。”
  也许正如专家所言,胡同的去留和科学改造不是技术性问题,而是思路和决心问题。在这个崇尚速度的时代,城市规划、建筑设计和施工速度,甚至没有给人留下思考和审视的时间。
  文化是民族的血脉和根所在,文化才是城市的灵魂。高楼正日益逼近紫禁城,难道高楼大厦就代表现代化吗?在人类文化意识彻底觉醒的今天,这已经是一个不需要揭晓答案的问题。然而切断历史文脉、破坏城市文明和文化瑰宝的做法却每天都在我们身边发生。“我在伦敦和慕尼黑的古城都见过类似的胡同……他们舍得加固,可舍不得拆呀。”已故著名作家萧乾在充满深情回忆的《老北京的小胡同》中这样说。
  胡同的命运也许是传统文化坎坷多舛的又一个缩影。拯救和保卫胡同告急。但愿随着大北京发展蓝图的实施,胡同留给后人的,不是日益孤寂的长长的清影。因为,我们只有一个北京,它是每一个中国人心灵的家园。
  胡同,是北京的,也是中国和世界的。

  

更多>>    中国消费者报近期报纸查看
 
  本文所在版面
【第 A5 版:文体市场】
  本文所在版面导航
·胡同 拿什么拯救你?
©版权所有 中国消费者报社
©中国消费者报社 京ICP备0910722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