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  首页 - 往期报纸 - 帮助    
  文章搜索:
auto记者手记
聚焦“产能过剩”之争
作者:张鹏


    ■本报记者 张 鹏
  针对国内出现的新一轮“造车运动”,国家发改委产业协调司司长陈斌指出,在地方政府的推动下,国内汽车企业的快速扩张加剧了产能过剩的风险,因此必须采取措施坚决抑制。对于陈斌的观点,支持者有之,反对者也大有人在。
  江淮汽车董事长左延安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不能笼统判定汽车业产能过剩,经济型轿车不但不是产能过剩,反而是产能不足。“中级以上轿车产能也许会有些富余,但也不到过剩的地步。而经济型轿车去年年底买都买不到,这不是过剩而是产能不足。”左延安说。
  中国汽车技术研究中心主任赵航和汽车业资深人士贾新光均表达了相同的观点,认为目前汽车行业不存在全面产能过剩的问题。“2015年的市场规模肯定超过3000万辆,这是市场需求旺盛,并不是产能过剩。”贾新光说。
  与之相比,有些专家的观点则相对理性。国家信息中心信息资源开发部主任徐长明认为,没必要过分担心中国汽车业的产能。“在正常情况下,汽车行业的产能利用率应该在75%左右,如果超过了75%,则会给企业带来比较大的利润。然而我们去年汽车产能的利用率却达到了120%左右,各主流车厂都是每天双班倒,每班11个小时,这种超负荷的生产所表现出来的,已经是产能严重不足了。”徐长明认为,在今后几年中,中国汽车产业每年少则15%的增长,因此不必太过担心产能问题。
  中国汽车工业协会名誉会长胡信民则表示,产能过剩与否并非是绝对的“一刀切”。“在中国汽车产品目录中的近百家企业中,有十几家的产量是零,还有好多企业的产量在1万辆以下。对这些企业而言,产能当然是过剩的,但对于30家骨干企业来说,产品供不应求,产能反而不足。”胡信民认为,产能问题是一个涉及结构调整的问题。
  一些业内人士认为,对于消费者来说,产能过剩未尝不是件好事。如果产能不足,厂家和经销商就会加价销售,危害消费者利益。如果存在产能过剩,也可以通过开拓农村和海外市场等方式给予缓解。但汽车工业的产业链较长,如果盲目扩充产能,很可能让整个产业链陷入风险之中。“老百姓买车是便宜了,但失业的人却可能增多。”一位业内人士一针见血地指出。

  

更多>>    中国消费者报近期报纸查看
 
  本文所在版面
【第 B3 版:auto专题】
  本文所在版面导航
·聚焦“产能过剩”之争
©版权所有 中国消费者报社
©中国消费者报社 京ICP备0910722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