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  首页 - 往期报纸 - 帮助    
  文章搜索:
“重庆模式”的精髓在真抓实干
作者:余翔


    ■余 翔
  目前,全国范围内保障性住房的建设和配套制度完善正悄然加力,“公租房”正由生词变成“热词”。在山城重庆市,一个大规模的公租房建设计划已经启动。未来3年,该市将建设3000万平方米公租房,解决50多万户中低收入群众住房困难。这其中既有实体的工程建设,也有完善的制度规范,有人称其为公租房建设的 “重庆模式”(据9月13日《人民日报》报道)。
  近些年来,国内一些城市商品房价格飙升,让不少中等偏下收入者望而却步。而传统的保障性住房,如廉租房、经济适用房等,保障面占城市总人口的比例过小,把他们中的不少人挡在了门外。同时,随着国内城镇化快速推进,新职工的阶段性住房支付能力不足的矛盾日益显现,外来务工人员居住条件也亟须改善。为了解决上述“夹心层”人群的住房困难,一些城市纷纷推出公租房,其中,重庆市政府的相关工作收获了最多的赞誉。
  重庆市公租房建设突出的亮点,在于有明确且范围较大的保障目标:城市中30%至40%的中等偏下收入群体,不设户籍限制;在于有清晰的建设供应指标:从今年起的3年内每年建设1000万平方米公租房;在于有以人为本的规划:公租房所在地段确保交通出行便利,配套设施齐全,居住环境宜人;在于有公开、严密的监管机制:建立多部门共享的信息平台,提高审核准确度,采用公开摇号方式进行配租。这些亮点,让人们看到了重庆市政府的真抓实干,也让相关人群看到了安居乐业的希望。
  当前,国内一些房价高企的城市公租房推进工作困难重重,进展缓慢,关键在相关负责人说得多、做得少。他们担心公租房推进速度快了,建设规模大了,既减少政府拍卖土地的收入,又影响商品房的销售。在土地出让金和房地产市场相关税费已经成为许多地方政府主要经济来源的情况下,这样的担心难免使他们在公租房建设上动力不足。
  大规模建设公租房,对重庆市政府的财政收入同样有影响。因为这不但需要从主城储备地中拿出3万亩作为划拨地投入,还要每年从土地出让收益中拿出5%用作建设资金。而重庆市政府之所以毫不犹豫地去做这样的事,是因为他们目光长远,认识到住房保障是一个重大的民生工程,是关系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大事,其意义远非短期的财政收益可比拟。
  在国内一些大中城市房价居高难下的现实情境下,住房问题一直是老百姓关注的焦点。人民网近日推出“直通中南海”栏目后,网民给中央领导的留言中,有相当一部分涉及住房问题,这从一个侧面反映出人们普遍的焦灼。而搞好保障性住房建设,是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环节。“重庆模式”告诉我们,地方政府只有抛开对土地财政模式的迷恋,放弃种种渔利的小算盘,真正从民生利益出发,制定和落实规划,加强制度建设,才能让广大中低收入群体的安居梦想成为触手可及的现实。

  

更多>>    中国消费者报近期报纸查看
 
  本文所在版面
【第 A1 版:要闻】
  本文所在版面导航
·“重庆模式”的精髓在真抓实干
©版权所有 中国消费者报社
©中国消费者报社 京ICP备0910722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