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  首页 - 往期报纸 - 帮助    
  文章搜索:
秋季防病养生系列报道之四
符思:秋季养肝宜养阴
图片


  编者按 本刊从8月30日推出“秋季防病养生系列报道”后,先后刊出了“顺时养生预防秋燥”、“选对食物让秋天润起来”、“秋季养肺正当时”,今天刊登“秋季养肝宜养阴”做为结束。生活中的秋天才过了不到一半,秋季养生的内容也是非常丰富的,我们的报道不过是其中的一小部分。希望广大读者在金秋十月通过养生使自己的身体更加健康。

  符思:主任医师,中日友好医院中医消化科主任,北京中医药大学教授、研究生导师。兼任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消化病专业委员会委员,北京医学会中西医结合消化病专业委员会委员,北京医学会中西医结合肝病专业委员会委员,日本东京大学客座教授,国家药监局评审专家,北京传统康复医学分会理事,北京市东城区医疗技术鉴定专家。
■本报记者 唐 夏
  根据中医五行理论,肺与秋天同属于金,而肝属于木,五行之间相生相克,肺金克肝木,可制约肝气,导致秋天肝气多虚。
  就秋季养肝的相关话题,本报记者采访了中日友好医院中医消化科主任符思主任医师。
  记者:为什么要强调秋季养肝?
  符思:中医认为肝脏是娇脏,《黄帝内经-素问》提出:“肝者,将军之官,谋虑出焉。”肝就像一位领军的大将军,统帅五脏六腑,具有梳理气机、条达,藏血解毒的功能。秋季养肝要从中医讲究天人相应,季节、天时、地利、人和的整体健康观说起。
  首先,按中医五行学说,肝属于木,开窍于眼,而秋天属于金,肺属于金,肝属于木,金克木,秋季过旺的肺气会克肝,肝在秋天容易出现气阴两虚。
  其次,中医讲究天人相应,气候会影响人体的五脏六腑。秋天干燥,会影响津液,容易伤阴,所以人们在秋天常感到口干口渴。阴液一伤,气就会亏,人就会气阴两虚,容易伤肝。
  再其次,情绪也会影响身体健康。秋天气燥,津液消耗过多,人往往会浮躁,容易生气,中医认为怒伤肝。
  此外,饮食不当也是秋天肝病高发的重要诱因。在酷热的夏季里,人们由于喝冷饮、吃冷冻品,易出现脾胃湿寒,到了秋天,可能会造成脾土反侮肝木,正如《黄帝内经-素问》指出:“脾移寒於肝,痈肿筋挛。”加之很多人有贴秋膘的习惯,到了秋天胃口大开,大量进食油腻和辛辣食物,会加重肝脏的负担,甚至诱发肝病。
  记者:那么,秋季养肝在饮食、起居方面要注意哪些事项?
  符思:首先,在饮食上,宜食用青色、酸性食物。
  我国的传统医学素来有“五色饮食”的说法,“青色入肝经”,因此平时可多吃一些青色的食物保肝,例如菠菜、青菜、鸡毛菜,绿色的苹果、香蕉、菠萝,对肝脏都有保护作用。韭菜、韭黄有散滞祛淤、补中益肝的作用。
  五味中,“肝性喜酸”,根据酸味入肝的原理,吃点酸味食物可以保肝,例如吃饭时喝点保健醋,平时吃些山楂、桑葚等酸味水果,有收敛保肝的作用。要少吃容易伤肝的辛辣食品如姜、葱、蒜、芥末等。不要喝烈性酒或大量饮用啤酒,可以适量喝点红酒,红酒可以软化血管,加快肝脏血液循环、增强肝的解毒排毒功能。多喝一点对身体有益的饮料,如蘑菇汤、豆浆、青菜汤、红酒、红茶,少喝各种肉汤,不要喝可乐等会引发涨气、影响消化功能的饮料。在任何季节,包括秋季,都要经常吃新鲜的蔬菜水果。
  其次,起居上,秋季应注意休息,保证充足的睡眠。《子午流注》中讲到:肝在晚上11点至凌晨3点代谢最旺盛,各个脏腑的血液都经过肝,此刻肝脏的解毒作用也达到了最高峰。因此,人在此时应顺应自然,保证充足的休息。此外,中医认为“人卧则血归肝”。如果我们在深夜还不休息的话,血液无法归原养肝。因此,晚上要休息好,不要熬夜。
  还应加强锻炼,快步走、游泳、打太极拳等慢速有氧运动,可以加快新陈代谢把毒物排出去,同时增加热量消耗,避免脂肪在肝脏堆积引起脂肪肝。
  再其次,生活中,要讲究情志养生。中医的五脏分别对应五种情绪,分别是怒、喜、思、悲、恐。其中,肝脏对应的是“怒”,正所谓“怒伤肝”,因此平时要注意控制自己的情绪。长期精神抑郁或突然怒火中烧都会导致肝脏气血失调,影响肝的疏泄功能,所以在秋季人们要注意调理自己的心态,保持心态平和,避免生气。
  还应注意减少夜生活,节制性欲。秋天要收敛藏精,如果耗损过大,易引发肝阴不足,气阴两虚。
  此外,还可以通过健脾护肝。中医认为,五脏都是相互密切关联的,其中肝属木,脾属土。而肝主藏血,贮藏和调节全身血量;脾主统血,为气血生化之源。脾气健运,气血生化有源,血量充足,则肝血充盈。因此适当保养脾胃的消化功能,吃一些有益气健脾功效的中药如党参、山药、茯苓、白术等,对调养肝脏也大有裨益。黄花菜能清脾胃,利大肠,降低胆固醇,具有保肝作用。

  

更多>>    中国消费者报近期报纸查看
 
  本文所在版面
【第 B2 版:医药健康】
  本文所在版面导航
·符思:秋季养肝宜养阴
©版权所有 中国消费者报社
©中国消费者报社 京ICP备0910722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