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  首页 - 往期报纸 - 帮助    
  文章搜索:
赵晓东:郊野出游谨防蜱叮咬
作者:唐夏


    ■本报记者 唐 夏
  赵晓东,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第一附属医院急救部主任,主任医师。长期从事内、外科急危重症的救治,具有丰富的临床经验。现任全军战创伤急救与后勤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华创伤学分会创伤急救与多发伤委员会委员,中国灾害防御协会救援医学会理事,中国急救、心肺复苏指南制定委员会委员,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灾害现场急救专家委员会全国专家组副组长等职务,并担任多个杂志的编委。发表论文及论著60余篇,承担多项重大课题。
  近日,关于河南、山东等地蜱叮咬伤人的报道,引起了人们对蜱的关注。就预防和处理蜱叮咬的相关话题,本报记者采访了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第一附属医院急救部主任赵晓东主任医师。
  记者:什么是蜱?蜱叮咬可能会带来哪些危害?
  赵晓东:蜱也叫壁虱,俗称草爬子、狗豆子、草蜱虫等。蜱属于寄螨目、蜱总科,全世界已发现的约800余种,我国已记录的硬蜱科约100种,软蜱科10种。
  蜱是多种脊椎动物体表的暂时性寄生虫,是一些人兽共患病的传播媒介和贮存宿主。蜱蛰伏在浅山丘陵的草丛、植物上,或寄宿于动物皮毛间。不吸血时,小的只有干瘪绿豆般大小,也有极细小如米粒的;吸饱血液后,有饱满的黄豆大小,大的可达指甲盖般大小。
  蜱一般寄生在皮肤较薄,不易被搔触的部位。例如全沟硬蜱多寄生在动物或人的颈部、耳后、腋窝、大腿内侧、阴部和腹股沟等处。微小牛蜱多寄生于牛的颈部肉垂和乳房,次为肩胛部。波斯锐缘蜱多寄生在家禽翅下和腿腋部。
  宿主在被蜱叮刺吸血时多无痛感,但由于螯肢、口下板同时刺入宿主皮肤,可造成局部充血、水肿、急性炎症反应,还可引起继发性感染。有些硬蜱在叮刺吸血过程中分泌的神经毒素可引起上行性肌肉麻痹现象,称为蜱瘫痪,严重时可导致呼吸衰竭而死亡,多见于儿童,此病在东北和山西曾有病例报告。
  记者:贵院今年收治了多少例蜱咬伤患者?能否介绍一下患者的情况?
  赵晓东:今年到现在我们收治了6例蜱咬伤。被蜱叮咬后,最好能尽快到专业医疗机构诊治,力争将其对健康的影响降到最低。
  例如,一位62岁的男性患者,去密云钓鱼时被蜱叮咬,虫体钻入皮肤难以取出,当地医院不能诊治转来我院。我们以2%利多卡因局部封闭,用尖镊小心取出虫体,检查虫体及头器完整,局部碘酒消毒,随诊观察72小时未见异常。
  而另一位25岁的男性患者被蜱叮咬后未能及时治疗,出现了比较重的症状。该患者在长白山旅游时被蜱叮咬右小腿,当时未在意,简单涂抹酒精后继续游玩。3天后整个右小腿出现大面积红肿、疼痛、瘙痒,波及右踝关节。血常规检查显示,白细胞总数12.4×109/L,中性粒细胞比例82%,嗜酸性粒细胞总数及比例也明显升高,血小板计数正常范围。诊断为蜱咬伤,虫咬性皮炎伴感染。我们对他给予抗过敏、抗组胺及感染药物输注治疗,3天后症状明显缓解,一周后痊愈。
  记者:一旦发现被蜱叮咬,应该如何处理?
  赵晓东:发现有蜱已叮咬、钻入皮肤,不能立刻打死蜱或用手直接将蜱摘除,不能将其捏碎或强行拔除,也不要在被咬时用水冲它。因为蜱体内可能含有传染性病原体,在受到刺激后,蜱会越发往体内钻,并加大剂量释放蜱唾液。
  被叮咬后,最好能到专业医疗机构摘除。也可以用乙醚、煤油、松节油、旱烟油涂在蜱的头部,或在蜱旁点蚊香,数分钟后蜱被“麻醉”,就自行松口;或用液体石蜡、甘油厚涂蜱的头部,使蜱头部放松或死亡,再用尖头镊子取出蜱。不要生拉硬拽,以免拽伤皮肤,或将蜱的头部留在皮肤内。如口器断入皮内应行手术取出。
  取出后,再用碘酒或酒精做局部消毒处理,并随时观察身体状况,如出现发热、叮咬部位发炎破溃及红斑等症状,要及时就诊,诊断是否患上蜱传疾病,避免错过最佳治疗时机。
  记者:在野外活动时,为了预防被蜱叮咬,应如何做好个人防护?
  赵晓东:进入有蜱地区应穿五紧服,长袜长靴,戴防护帽。外露部位要涂抹驱避剂,离开时应相互检查,勿将蜱带出疫区。由于蜱主要栖息在草地、树林中,因此外出游玩时最好在暴露的皮肤上喷涂驱避剂,尽量避免在野外长时间坐卧。

  

更多>>    中国消费者报近期报纸查看
 
  本文所在版面
【第 B2 版:医药健康】
  本文所在版面导航
·赵晓东:郊野出游谨防蜱叮咬
©版权所有 中国消费者报社
©中国消费者报社 京ICP备0910722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