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通讯员 吴 静
9月21日是“世界老年痴呆日”,今年的主题是:早一刻诊疗,早一天享老。
北京友谊医院神经内科赵伟秦主任医师介绍,阿尔茨海默病(AD)是一种原因未明的、慢性进行性神经系统变性性疾病,是痴呆最常见的病因。痴呆发展到一定程度,会出现迷路,找不到家。根据WHO1992年对世界范围痴呆的流行病学统计资料,痴呆的患病率随着年龄的增长而成倍增加。据统计资料显示,>60岁年龄组患病率为4%~8%,>65岁年龄组上升为10%,>80年龄组患病率为30%以上。在我国年龄越大,发病率越高。女性病人比男性病人多一倍,文化程度低的痴呆患病率明显高于文化水平高者。目前我国有痴呆患者500万人左右,约占世界总病例的四分之一,而且每年平均有30万新发病例,是患者个人、家庭的不幸和整个社会的沉重负担。
AD起病通常隐匿,早期不易被家人觉察,以日常生活能力下降、精神行为异常、记忆与认知障碍等症状为主要表现。
1.记忆障碍。患者经常“丢三落四”、“说完就忘”、同一问题反复提问。近期事情记不住,远期记忆却相当好,十多年甚至几十年前的事都记忆犹新。2.语言障碍。表现在语言能力减退,不能用适当的语言表达简单的词语,说的话或写的句子让人无法理解。3.情绪不稳定。情绪可毫无来由地快速改变,也可较以往淡漠、麻木。4.人格改变。变得多疑、淡漠、焦虑或粗暴等,如忘记钱放在哪里就怀疑是别人偷走了。5.主动性丧失。终日消磨时日、昏昏欲睡,或对以前的爱好也兴味索然。
随着病情的发展,病人会逐渐出现记忆力减退,伴有抑郁、焦虑、工作能力减退;其后1~2年内出现明显的认知功能障碍,日常生活能力减退;3~5年内独立生存能力减退,定向力障碍;6~7年内日常生活需要他人帮助,同时还会出现行为混乱的表现,如不友善、不合作或有攻击性的行为。病人时常会迷路,严重时甚至找不到卧室和卫生间。晚期病人卧床不起,易出现营养不良、肺炎和褥疮,一般从出现明显症状到生活完全不能自理可达10年。
老年痴呆症是继心血管病、脑血管病和癌症之后,危害人们健康的“第四大杀手”。要通过健康教育使得全社会对老年痴呆病有所认识,并引起足够的重视,提倡以预防为主。
一项调查资料显示,半数以上的痴呆病人家属认为,老年性痴呆只是自然衰老的结果,而不认为是一种疾病。赵伟秦说,这种错误的认识直接影响到早期的防治。赵伟秦提醒家属要学习一些医学知识,及时发现老年人出现的早期症状,做到三早,即“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家属陪同患者到正规医院的神经内科或老年科就诊要注意以下三个方面:
1.应由熟悉病人病情和日常起居状况的人陪同就诊。2.如果老人不愿去医院,可以体格检查或因病人的某项主诉如头痛作为借口去看医生,并预先告诉医生这些情况。3.最好携带老人以往的就诊病历,以便减少重复检查和增加就诊次数。
由于AD是一种长期性、慢性、进展性的疾病,需要坚持长期服用药物,药物能够延长或保持相对完好的大脑功能,改善症状、延缓大脑衰退及病情发展,从而提高病人的生活质量,减轻病人、家人的痛苦和社会经济负担。
家属要注意监督病人的服药情况。可以列出药物清单,并把每次吃的药分开、放进小盒子里。不要完全相信病人说已经服过药了,必须看见他准时、按剂量服药。还要注意把药放在安全的地方,以免病人误服过量药物。
总之,家有痴呆的病人,家属要创造一个舒适、安静的环境,与其多交流,避免使病人感到孤独,尽可能使病人保持生活自理能力,让病人做些力所能及的事。要安排好一天的作息时间,饮食规律,定时大小便,按时休息、起床。还要尽可能带其参与一些社会活动,从而提高病人的生活质量、延缓病情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