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  首页 - 往期报纸 - 帮助    
  文章搜索:
流散文物盼望回家
作者:姚敏


  流散文物是中国文化之痛,据了解,散失在国内外的圆明园文物至少有150万件。这些流散出去的精美文物仍在翘首企盼回家。
精美石刻回家了
  记者看到,在圆明园回归文物展现场,石桌、西洋石构件、石狮子等石刻精品让许多游人痴迷。为防止风吹日晒,工作人员为石刻文物搭起了棚子。记者注意到,这些石刻的文字说明中都有编号、名称、规格、流散地和捐赠者、回归时间等信息。
  圆明园管理处文物科科长秦静说,回归的文物原来主要在西洋楼景区零散摆放,这样集中地对游人开放还是第一次。今后圆明园还将与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等有关部门一起,对它们进行清洗保护和脱盐处理。此次展出的57类、85件石刻文物都是北京市的单位和市民捐赠的。
  石刻回归还隐藏着许多动人的故事。展览中一对憨态可掬的石鱼很引人注目,它的发现还有点传奇色彩。2003年,即将大学毕业的刘阳路过西单附近的一个胡同,瞥到一个院子中的这对石鱼,被其独特造型所吸引。后来刘阳恰好被分配到圆明园管理处文物科工作,当翻看到法国传教士亚乐园上世纪30年代拍摄的一张圆明园老照片时,他眼前一亮,原来照片上有自己见过的石鱼。很快,专家对胡同里的石鱼进行鉴定,确认为圆明园文物,2007年,这对每只重达一吨的石鱼终于回家。
流失文物家底亟待摸清
  2006年,国家文物局和北京市文物局批复圆明园管理处,正式开展流散文物回归征集工作,此后主动将文物返还圆明园的单位和个人逐渐增多。
  圆明园管理处主任陈名杰表示,为寻找海外流失文物,管理处曾于2009年成立工作组专赴美国寻访,找到超过400张老照片及流失文物,目前寻访工作仍在进行中。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科技保护专项基金管理委员会执行主任于洋表示,启动圆明园文物巡回展,目的之一是希望社会关注流散文物,摸清家底。
  “这次展出的回归文物只是流散文物的冰山一角,大部分圆明园文物精华流失在海外。”著名历史学家、中国近现代研究中心主任王开玺告诉记者,“圆明园不仅是清王朝的政治中枢,也是全国文化艺术中心。”王开玺解释,雍正、乾隆、嘉庆、道光、咸丰五朝帝王长年居住在圆明园,每年在圆明园生活的时间长于承德的避暑山庄,在避暑山庄的时间又长于故宫,其实故宫主要是举行大典仪式的地方。正因为如此,圆明园经年积累的稀世文物和艺术品数不胜数。虽然当时有陈列清册,但如今这些清册多已遗失,圆明园文物数量也成了历史之谜。“流散文物是中国文化之痛。”王开玺说,根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统计,在全世界47个博物馆中有167万件中国流散文物,流散在国外民间和个人手里的更多,大约是这个数字的10倍即1700万件左右。
  返还流散文物全球倡议发出
  针对流散文物,在圆明园罹劫150周年纪念活动中,圆明园发出了全球倡议书,呼吁持有圆明园文物的个人或机构返还所持文物,呼吁热爱和平的人士共同抵制圆明园文物的拍卖、交易等活动。
  “150年前的圆明园,是人类文明的顶级瑰宝;150年后的圆明园,是历史的箴言,是拒绝战争、共创和谐的文化警钟。”倡议书称,要感谢多年来帮助圆明园文物回归原属地的人们,感谢他们对中国人民民族情感和文化权益以及人类历史记忆的尊重。圆明园管理处有关人士介绍,倡议书将陈设于圆明园,进行为时一年的签名征集,希望通过它唤起人们对流散文物的共识。
  据了解,围绕150周年纪念开展的多项文化交流中,专门邀请了《1860:圆明园大劫难》作者、法国历史学家伯纳·布立赛和《追寻失落的圆明园》作者、台湾历史学家汪荣祖参加相关活动,两书中的资料也为圆明园海外寻宝提供了线索。

  

更多>>    中国消费者报近期报纸查看
 
  本文所在版面
【第 A5 版:文体市场】
  本文所在版面导航
150
·流散文物盼望回家
©版权所有 中国消费者报社
©中国消费者报社 京ICP备0910722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