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0年,对圆明园是个特别的数字。历经康熙、雍正、乾隆、嘉庆、道光、咸丰六朝150年的修扩建,圆明园始成,被西方誉为“东方梦幻艺术和一切造园艺术的典范”、“万园之园”。1860年10月18日,熊熊大火在这片土地上燃起,圆明园被野蛮焚毁,成为一个民族悲怆的集体记忆,距离这次人类文明的劫难,今年恰是150年。
每一个碎片都有故事
以瓷器为主的圆明园出土文物展和以石刻为主的圆明园回归文物展是纪念圆明园罹劫150周年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些首次展出的修复和回归文物,就在距离圆明园南门不远的一个院落内。历经风雨,尽管许多文物已有残损,然而它们精美依旧,散发着令人震撼的美丽。支离破碎了150年,曾经精美的瓷器,带着累累伤痕重放光芒;栉风沐雨了150年,那些流散的石刻终于回了家。
“圆明园的许多文物都是唯此一件,连故宫里都没有。”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科技保护专项基金管理委员会副秘书长林咏告诉记者。端详着修复好的色彩或艳或雅的瓷器,记者惊叹于古代工匠的高超技艺,不由地遐思涌上心头:一个多世纪前,不知道是谁轻轻捧过它们?是独拥纵览圆明园“禁苑”全景特权的皇上?还是表面低眉顺眼实际占尽清史风光的太监?是生活在圆明园著名40景之一的九州清晏的嫔妃佳丽?还是最后被那把大火活活烧死在安佑宫的可怜宫女?最终又是谁摔碎了它?
在这里,每一片碎瓷都有故事。当一片片碎瓷通过文物修复工作者的手变回原来模样,一段段尘封的历史也得以缓缓重现于人们眼前。
历经圆明园史上抢、火、木、土、石的所谓“五劫”,从“虽由人做,宛自天开”的“万园之园”到满目疮痍的一片废墟,圆明园的一草一木、一砖一石究竟经历了多少的痛,今天没有人能够说得清楚。
历史可以宽容但不能忘记
圆明园浩劫是漫长历史长河的一部分,对于圆明园的历史记忆,国人究竟应该怀有一种怎样的民族情感?除了悲怆和怀想,我们还能做什么?
著名历史学家、北京师范大学历史学院博士生导师王开玺教授因探询火烧圆明园真相受到业内广泛关注,最近正奋力著述《圆明园300年祭》一书。他告诉记者,寻访和追讨圆明园流散文物注定是一条不平坦之路,但又是当前的亟须。对于“文物无国界、在国外兴许能保护得更好”的说法,王开玺是愤怒的:“圆明园是中华民族的一页痛史,怎能数典忘祖?文物的归属权不容置疑。”
文博圈流传着这样一个故事:一位老专家曾多次自费到法国枫丹白露宫寻访圆明园文物,积累资料,勤做记录。后来因年事已高,他最后一次前去,没想到获知消息的博物馆有关负责人早早候着老先生到来,并深深地向他鞠了个躬。
在记者看来,这个鞠躬是对一个民族热爱本族文明而付出艰辛和执着的敬意。“我们可以宽容,但不可以忘记”是今年纪念圆明园罹劫主题晚会的主题。中国圆明园学会副秘书长要砾闵在接受记者采访时介绍,近日众多中外专家学者签名倡议将圆明园建成“人类文明和谐纪念地”。
“没有圆明园的北京不是完整的北京,遗址保护应成为北京继奥运会后的一号工程。”基于这样的紧迫感,圆明园学会等8家国家一级社会团体联合呼吁目前圆明园的首要任务是“保护,保护,再保护!”
加强保护考量国人决心和信心
专家强调,要让圆明园流散文物回家,不仅要熟练运用国际公法,建立健全文物回归的法律保障体制,还要加强研究,不断发现新的史实。除了急需提供学术和法律支持,作为一项系统工程,流散文物回归还涉及文化、经济、国际关系等多方面。
有专家提出,流散文物征集可分批进行,现在宜先将国内问题解决。“不仅有许多单位和个人存留圆明园文物,还有占用土地、破坏地基的情况。”近年来致力于圆明园保护现状调查的一位专家透露,仅北京占有圆明园石刻的单位就有数十家,包括大学、公园等,而民居、学校和保险公司占用圆明土地使用权的问题也一直悬而未决。
“圆明园保护30年的艰辛历程来之不易,决不能因无知把这一切毁了。争论旷日持久、单纯的‘废墟派’和‘整修派’之说其实都不符合圆明园的实际。经过多少轮论证,圆明园早被国家明确为遗址公园,其第一要务就是保护。”清华大学建筑学院教授、中国圆明园学会副会长郭黛姮说。
保护圆明园,除了相关部门、保护机构要有清醒的头脑,每一个普通人也有可做之事——学习文史知识;加入圆明园文物民间寻访和志愿者队伍;在遗迹伸手可触及、历史信息大量裸露的圆明园游览地,不要攀爬、触摸文物……
圆明园是一个王朝由盛而衰的背影,每个人心中都有一座自己的圆明园。诗人丘树宏在献给圆明园罹劫150年的诗歌 《不朽的圆明园》中写道:“灾难深重的中华民族,艰苦卓绝的华夏子孙啊,失去了多少无价的稀世珍宝,却从没有失去坚定的自信、坚韧的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