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姚 敏
“近30年整形美容市场变化很大,如今民营机构和国有医院各占半壁江山。”北京大学第三医院成整形外科主任医师、中华医学美学与美容杂志副主编李东教授向本报记者介绍,最早整形美容市场的供方是以国有医院整形外科为主,需方主要是因各种原因导致的畸形病人,只有10%为美容就医者。病人以公费医疗为主,收费价格低廉。政策和价值规律均限制了民营资本进入该行业,因此供求关系是求大于供。
2000年前后行业的供求关系发生改变,以美容为目的病人数量逐渐增长。国有医院整形外科出现了美容和整形手术数量各占50%的局面。从事整形美容行业的医生开始增加,民营资本的行业准入推动了美容市场的变化,涌现出许多专营医疗美容的民营机构。
2000年以后医疗美容市场迅速膨胀,美容外科项目细化,政府管理加强,市场规律的作用使得民营机构出现了新一轮兼并重组的态势,民营美容机构开始与专家合作,挖掘美容医学人才加盟。大部分民营美容机构完成了资本积累之后,开始转向正规运营,创立品牌,产生了一批具一定影响力的民营医疗美容机构,规模进一步扩大、设备更加先进、环境更加优化,手术的难度逐渐升级,由过去的单一项目发展到了综合项目。
大型国有医院在中国整形与美容行业发展中具有重要而独特的作用。与国外美容行业主要以小型私人诊所为主的发展状况不同。北京、上海、西安、广州等大城市,在规模和诊疗人数上均以大型国有医院为主。以公有制为主导的体制决定了国有医院能够在行业中保持品牌和诚信度、学术与技术水平、科研创新能力等方面的优势地位。“当然,与国有医院相比,民营企业也有自己的优势,包括制度和市场运作灵活、服务和诊疗环境相对较好、价格弹性、员工待遇及经营管理效率与水平较高,这也是现在民营机构在许多中小城市已占据了市场主导地位的原因。”李东说,如今丰胸、吸脂、除皱、隆鼻等复杂的手术项目在许多民营医疗美容机构中都有。随着市场竞争的加剧,近年来国有医院也采用了相对优惠的收入分配政策、更灵活的激励机制以及加快诊疗环境的改造和和提高患者满意度等措施。今后大型国有医院要在行业发展中保持自己的地位,应该顺应医疗模式和医疗改革的发展大潮,积极探索实行非营利与营利双轨运营机制,同时探索与国际接轨的有效管理模式,积极引入商业保险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