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 帅
我国签署 《烟草控制框架公约》即将5周年了。作为该公约的缔约方,我国承诺今年1月9日前在室内公共场所和室内工作场所实现100%禁烟。但在履约5年内,不仅全民吸烟率没有下降,二手烟的受害者还在3年内增加了2亿人。中国失约,已成定局(据1月4日《京华时报》报道)。
社会禁烟工作难见成效,吸烟的人越来越多,就足以说明一件事情,即禁烟的说服工作没有做到家,那些吸烟者并没有得到足够的帮助,令他们能够认识到吸烟的危害,走向戒烟这一步。
在现实生活中,怎么才能说服一个人戒烟?对一个吸烟者,我们经常是苦口婆心地向他灌输,香烟的种种危害与可怕。但究竟可怕在哪里?在这方面,我们恐怕提供更多的是那些宏观的数字与事实。新闻里,2011年1月6日,中国疾控中心等部门要发布2010年《控烟与中国未来》报告,其中指出,烟草导致的健康危害使社会经济效应呈负值,社会净效益已由1998年时的正1.5亿元骤降至负600亿元。该报告预测,到2030年,我国吸烟导致的年死亡归因会达到300万,占25%。之前,中国疾病控制控烟办公室副主任杨杰博士也曾在一份报告中指出,2005年,我国吸烟导致的疾病直接成本是1665亿元,吸烟导致的间接成本为861亿元至1205亿元,加在一起,每年因吸烟造成的成本高达2526亿元。但仅仅凭此就能成功说服吗?也许并不能。吸烟者有可能会这样回答你,在公路上开车、走路,也有可能会出车祸。这是不是禁烟工作时常要面对的一种尴尬场景?
作为一名医生,我也曾经是一个烟民。后来为什么坚定地戒了烟?因为我在工作中,接触了越来越多因为吸烟而出现的致病者,他们的现身说法说服了我,让我知道,必须得那样干。一位慢性阻塞性肺病的老年患者曾向我描叙过这样的感觉,每年冬天发病时,他的脖子好象被人慢慢地掐住一样,完全呼吸不过来,如果有下辈子,他再也不吸一根烟了。一个家庭,一位长年吸烟患上肺癌的成员去世后,带来的除了沉重的经济债务,恐怕还有对家人精神上的伤害。我们也吃惊地发现,当经历过这一些遭遇后,整个家族的人都选择了远离香烟。这些都是活生生的真实例子。
说服更多的人远离香烟,那些宏观的事实与数据固然重要,但微观叙事恐怕也不可或缺。比如,在吸烟人口里,多少比例的人有可能会患上心血管疾病、慢性阻塞性肺病和肺癌?一旦患上这些疾病,对一个家庭,一个人意味着什么样的生活改变?如果在这些方面,人们得到足够多的事实与经验,我想,他们可以做出一种更为理性的选择,那就是远离烟火缭绕的生活。
在一件事情上,人们知道的事实越多,信息越丰富完整,就越有利于他们对一个事物作出一种理性判断,使自己能够获得更为健康与幸福的生活。比如,尽可能远离香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