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统计局公布2010年全国经济运行数据
1月20日,北京市民在一农贸市场选购水果 本报记者 郝 军/摄
本报讯(记者任震宇)1月20日上午,国家统计局在国务院新闻办召开发布会,公布了2010年全国经济运行数据。数据显示,2010年,我国全年国内生产总值(GDP)397983亿元,比上年增长10.3%,其中最终消费对GDP增长的贡献率为37.3%,全年居民消费价格(CPI)同比上涨3.3%。
据国家统计局局长马建堂介绍,2010年,我国消费平稳较快增长,热点商品销售旺盛。全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54554亿元,比上年增长18.4%,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14.8%。其中城镇消费品零售额133689亿元,增长18.8%;乡村消费品零售额20865亿元,增长16.1%。按消费形态分,餐饮收入17636亿元,增长18.0%;商品零售136918亿元,增长18.5%。其中,限额以上企业(单位)商品零售额58056亿元,增长29.9%。热点消费快速增长。其中,金银珠宝类增长46.0%,家具类增长37.2%,汽车类增长34.8%,家用电器和音像器材类增长27.7%。2010年,最终消费对GDP增长的贡献率为37.3%,拉动GDP增长3.9个百分点。
2010年,市场物价同比上涨,食品价格涨幅较大。全年居民消费价格同比上涨3.3%。其中,城市上涨3.2%,农村上涨3.6%。分类别看,食品上涨7.2%,烟酒及用品上涨1.6%,医疗保健和个人用品上涨3.2%,娱乐教育文化用品及服务上涨0.6%,居住上涨4.5%,衣着下降1.0%,交通和通信下降0.4%,家庭设备用品及维修服务持平。去年12月份居民消费价格同比上涨4.6%,环比上涨0.5%。全年工业品出厂价格(PPI)同比上涨5.5%,12月份上涨5.9%,环比上涨0.7%。
与此同时,城乡居民收入稳定增长,农村居民收入增速快于城镇。全年城镇居民家庭人均总收入21033元,比上年增长11.5%。其中,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9109元,增长11.3%,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7.8%。在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5919元,增长14.9%,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10.9%。
针对2010年物价快速上涨的问题,马建堂表示,2010年下半年,特别是第四季度,政府采取了一系列增加供给、调控需求、保障流通、调控市场,以及给低收入群体增加补贴等一系列措施。通过采取这些措施,尽管第四季度的物价水平仍然偏高,但是12月份的物价相对于11月份的物价,无论是环比还是同比,都出现了明显的回落。其中,12月份的同比价格由11月份的5.1%回落到4.6%,12月份的环比物价涨幅由11月份的1.1%回落到0.5%。
马建堂表示,对于2011年的物价走势不能掉以轻心。由于若干发达经济体采取量化宽松的政策,导致国际大宗商品价格上涨,以及我国为了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一两年来累积物价上涨的货币条件也比较多,再加上2010年对2011年带来的翘尾因素有2.6个百分点左右,还有劳动力、土地资源等成本的上升等因素,使得2011年我国物价确实有上涨的压力。
但是,把物价上涨控制在预期目标范围内也有一些有利的条件。首先,我国粮食连续7年丰收,各级粮食库存有数千亿斤,这是稳定物价非常重要的基础;其次,在工业领域,特别是制成品,从总体上还是供大于求,生产能力过剩的格局,这是防止物价过度上涨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物质基础;第三,党中央、国务院已经决定2011年要实行稳健的货币政策,中国人民银行已经7次提高存款准备金率,两次提高利率水平,货币政策适时调整有利于控制货币的流通量,有利于控制货币流动性,这将为控制物价上涨创造一个非常好的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