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文学
北京市在去年试点的基础上,今年将在全市范围推广家庭医生服务,到明年底覆盖所有有意愿接受服务的家庭。(见2011年1月17日《人民日报》)北京市这一做法,令人为之称道。
何谓家庭医生式服务?按照北京市卫生局副局长郭积勇给出的定义是:以社区卫生服务团队为核心,通过与居民建立相对稳定的自愿服务关系,为居民提供主动、连续的健康责任制管理。按照自愿签约、自由选择、规范服务的原则,将按照1∶600的比例,由服务团队与服务家庭签订服务协议。目前签约的对象,重点是老年人、妇女、儿童和慢性病患者。北京市推行的家庭医生式服务,显然有诸多好处。
有利于提高居民的健康意识。签订家庭服务协议后,居民有健康问题可以随时拨打社区医生的电话反映、咨询并得到及时指导。根据居民个人健康信息,签约的服务团队每年对其进行一次健康状况评估,并根据评估结果,为其制定健康规划。当社区医生认为居民的疾病需要转诊到大医院进行治疗时,会帮助其进行预约转诊。在北京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还普遍建立了居民健康监测系统,配备有肺功能仪、心血管检测仪、心电图、血糖检测仪、中医五脏相音辨识检测系统、健康状态检测系统等。这些措施,不仅方便了居民看病治病,也培养了居民健康意识和自我管理意识,提高了居民慢病防治和自我管理的能力。
有利于构建和谐的医患关系。在家庭医生服务团队中,医生负责患者的药物治疗、一对一健康教育以及药物指导,护士进行非药物干预和指导正确的生活方式。家庭保健员充当团队和患者之间桥梁角色,协助患者管理慢病,督促提醒患者服药、控制盐的摄入、督促运动。在服务方式上,家庭医生团队改变了过去 “坐堂门诊”的做法,主动上门服务,通过签订健康管理协议实现契约式健康管理,家庭医生团队和社区居民建立了亦医亦友的和谐医患关系。
有利于发挥医疗资源的效能。北京市为满足开展家庭医生式服务工作的需求,通过“四个一批”加快补充社区卫生服务人员,即:进来一批,引进适合北京社区卫生服务工作需要的本科以上毕业生;出来一批,面向所有农村地区开展订单定向医学生免费培养工作、培养10名社区卫生首席专家、100名社区卫生学科带头人、1000名社区卫生业务骨干;回来一批,探索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人员延迟退休政策;下来一批,二、三级医院卫生技术人员在晋升中级职称前,到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进行对口支援,每人每年不少于30天。这样,就促进了医疗资源合理流动,效能得到充分发挥。
医药卫生事业改革发展,关系到人民身体健康和家庭幸福,是重大的民生问题。通过社区首诊推动形成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和医院功能区分合理、协作配合、互相转诊的服务体系,是医药卫生事业改革亟待破解课题之一。北京市推行家庭医生式服务的举措,就是这方面的有益尝试。他们的做法,值得在各个城市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