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聂国春
俗话说,无酒不成席。尤其是春节期间,亲朋好友一起把盏言欢,更是其乐融融。可是,这都有一个前提,就是酒是真正的好酒。
不过,节庆期间也是假酒的商机。在高端白酒此起彼伏的涨价潮中,假酒阴影挥之不去。近日,四川、北京、吉林等地执法机关相继查处了多起假冒白酒、红酒案。其中,茅台成为假冒的重点。本报记者采访发现,与假冒茅台一起浮现的,是一条涉及回收、印制、勾兑和销售的假酒产销灰色利益链条。
第一步:回收
“别扔,这个茅台酒瓶能卖160元钱。”钟大爷连忙抢下妻子手中的茅台酒瓶。据钟大爷介绍,现如今不光茅台酒值钱,连茅台酒瓶也都升值了。“小区里经常有回收废品的,他们点名高价回收茅台酒瓶。听说一套30年的茅台酒瓶已经涨到了800元。若包装完好、防伪涂层没有刮开的,价格还会更高。”钟大爷的话让记者有些半信半疑。随后,记者在百度中搜索“回收茅台酒空瓶”字样,结果出现了60多万个搜索结果,其中大部分夹杂着手机号码。
记者以拟出售空瓶为由拨通了号称“北京文博礼品回收中心”的公司电话,负责业务的徐小姐告诉记者,30年的茅台酒空瓶价钱为600元,50年的空瓶能卖出2000元的高价。而该公司的回收价会根据市场价上下浮动。“我们非常欢迎那种年份老一点的瓶子,就是珍藏很多年,赶在春节聚餐喝的好酒。”徐小姐说。她详细地询问了记者手中茅台酒的购买地和价格,并提出了几个要求:整个酒瓶、瓶盖都要完好无缺,瓶子标签、防伪标志不但不能有破损,甚至不要有被酒浸泡的痕迹。她还强调,箱子的胶带封条不要撕开的,最好是用刀沿中缝划开,且边缘没有破坏。
当记者询问空瓶子作何使用时,徐小姐闪烁其词地告诉记者,回收的这些瓶子实际上还要再统一卖给另一个人,最终的加工处理并不归他们管。“我们只负责回收,最终买家是那些想造假酒的人。”
让人疑惑的是,收购一个茅台酒的酒瓶,造假酒的不法分子要为其花费上百元甚至上千元的费用,为何他们不自己造酒瓶呢?
业内人士称,做一个酒瓶并不难,成本也比较低,但是这得自行投资建设工厂和印刷厂,大批量生产的话,也很容易被逮住。
第二步:印制
徐小姐告诉记者,实际上,很多回收来的酒瓶并不都是完好的,这样的茅台空瓶价格一般在80元至200元左右。
那么,这些包装不齐全的茅台空瓶收回去能派上用场吗?四川泸州工商部门近日斩断的一个茅台酒包装印制链条,揭秘了假茅台生产的另一重要环节。
泸州市江阳区工商局接到群众举报后,经过周密安排、精心部署,于2010年11月28日突然出现在位于该区蓝田镇一地下停车场内的一个印刷厂。此时,厂房内10多个工人正在10多台印制机器和切割机等印刷设备上印制标有“中国贵州茅台酒厂”、“MOUTAI及图”的酒类包装盒、手提袋。当事人彭某现场提供了《营业执照》,但不能提供贵州茅台酒厂集团公司委托印制上述系列酒类包装物的授权委托书。
持续一天的调查显示,现场查获的标注“贵州茅台酒厂集团”、“贵州茅台酒股份有限公司出口”,且含有“MOUTAI及图”、“MOUTAI”字样图案的“贵州茅台酒”、“贵州茅台王子酒”、“军区专供酒”、“贵宾接待酒”、“世博会专供酒”、“2008奥运会庆典酒”、“茅台迎宾酒”等12个品种规格的茅台系列酒外包装盒、手提袋等5万多套,案值5万余元。而当事人彭某先后印制假茅台包装材料40多万套,价值130多万元。
这些印制的胶片来自哪里?印好的包装材料又流向哪里?随着工商执法人员的深入调查,擅自接受彭某委托制作中国贵州茅台酒厂酒类包装盒、手提袋等13种胶片的泸州市龙马潭区某印务有限公司被立案侦查,委托彭某非法印制“茅台酒”包装材料的赖某也进入侦查视线。
据执法人员介绍,从2010年3月起,赖某共4次委托彭某的印刷厂印制假茅台酒包装标志。至被查之日,上述印制的注册商标标志已全部售出,当事人赖某从中获利5000元,非法经营额达 4万余元。目前,江阳区工商局已对赖某依法予以立案调查并给予严厉的行政处罚。赖某卖出的侵权商标标志流向也正由江阳区公安机关进一步深查。
第三步:勾兑
真酒瓶和成套的假酒包装是制造假酒的关键环节。对于勾兑,制假分子倒是不十分在意。
1月19日,北京警方透露,警方于去年12月份在丰台区打掉两个制造假茅台等名酒的黑加工厂,收缴各类假冒名酒商标数十万枚,酒瓶及假酒涉案金额160多万元。目前3名嫌疑人均已被刑事拘留。
北京警方介绍说,这些假冒名酒的造假手段非常简单,就是使用低端白酒,根据香型手工灌装成名酒高价销售。据介绍,生产假酒的不法分子从市面上购进的低档酒,一般也就是十几元到三四十元不等。把这些假酒带回家进行一定比例的调试,进行实验品尝,调出接近于名牌酒的口味,然后把这种酒按一定的比例倒在桶里面进行勾兑,之后以百元左右的高价售出。
中国酒业营销学会会长赵义祥告诉记者,这种低级茅台酒流入市场主要依靠瓶子和包装来遮掩它的造假痕迹,卫生和口感都无法得到保证。在茅台酒市场,还有一批人制造出的茅台酒的口感可以以假乱真,这就是市场上比较流行的“高仿”酒。据介绍,“高仿”酒的产地大多来自贵州茅台镇的小酒厂。为了使口感稳定,小酒厂的工作人员会引进茅台酒的原酒做基础进行勾兑,并加入生物发酵剂来减少口感差异。这种“高仿”酒的酿造过程通常在1个月左右,口感也完全符合上市标准,在市面上的售价为150~300元左右。但是,一瓶1斤装的茅台“高仿”酒酿酒成本可以控制在40元,回收完整包装的普通茅台酒空瓶花费60元,销往外地的运费为3.5元。如果一瓶卖上150元钱,就有近50元的利润。出售1万箱“高仿”茅台酒,以每箱6瓶计算的话,就有300万元的利润。而茅台“高仿”酒每年的产出量在2万吨,也就是4000万瓶,每年将会带来20亿元以上的高额利润。目前,这些茅台“高仿”酒已经形成了特有的渠道价值链。2007年,工商部门就曾在家乐福超市查处了1000多件“高仿”假茅台。
赵义祥介绍说,近几年,“高仿”酒的制作基地已经走出茅台镇,开始向山东、河北等地扩展。在北京地区的通州、昌平、密云等地也有加工点。
第四步:销售
根据北京市公安局经侦总队的通报,丰台地区黑加工厂生产的假茅台等名酒,主要流向小商店、农副产品批发市场。
执法人员告诉记者,从近几年看,市场上发现的假酒中,很多是从所谓的“名烟名酒店”里收缴出来的。此外,一些批发市场、酒楼、酒吧等也是假酒的流入地。此外,执法人员通过举报还发现,少数星级宾馆也以假乱真,将假酒混在真酒里销售。
四川省公安厅有关人士介绍说,用专门回收的真酒瓶以及订购的成套外包装、假瓶盖和假合格证,灌装入勾兑的白酒,再辗转运输、分销,涉案者已经发展到跨越多个省份分工合作的阶段。这些违法人员分工明确,跨省合作制假,给执法打假带来了难度。
●新闻分析
打击假酒任重道远
■本报记者 聂国春
1月5日,长沙市执法人员查扣各类假冒品牌红酒、白酒1.67万件,共计10余万瓶,涉案货值达500万元。1月14日,太原警方宣布查获假冒高档品牌白酒1100余箱,涉案总价值达2600余万元人民币。1月17日,天津工商北辰分局将近期查扣的17870瓶、总值108万元的各种酒水进行了无害化集中销毁……
在工商、公安、商务等有关部门的合力打击下,一批批假酒开始露出原形。但是,假酒却依然打而不绝,原因何在?
记者调查发现,在我国白酒行业飞速发展的同时,假酒的产销规模也在随之不断扩大,并且已经逐渐出现了产业化和专业化的特点。成套生产的假酒包装,精心调配的假冒白酒,专门的假酒运送渠道,严密的假酒销售网络,构成了假酒生产的隐秘链条。
这种产业链条下生产出来的假酒,不仅对于消费者来说迷惑性更强、危害更大,对于监管部门来说也是一个更大的考验。
首先,商家存在侥幸心理。现在,工商部门推行进货台账制度,虽然管住了商家进销货的来源,但一些商家在暴利的驱动下,将假货掺在真货里卖,被人发现就算倒霉,没人发现就算赚了。
其次,假酒鉴定难。监管部门在查处销售假冒商品行为时,通常是按照商标法中的 “侵犯注册商标专用权”定性处理。在此情况下,监管部门常常需要将涉嫌侵权的商品通过邮寄、送达委托的方式交给商标注册人鉴定,并出具鉴定报告。鉴定报告也因此成为查处商标侵权案件的重要证据材料。但实际情况是,将涉嫌假冒的商品暂扣以后,往往容易出现鉴定难的问题。外地厂家联系起来比较困难,有些企业对此不重视甚至不配合,这些都影响和制约了商标侵权案件的查处工作。
再其次,处罚力度偏小。在打假名人王海看来,现行的法律制度无法铲除不法分子的利益链条。根据法律规定,监管部门对于假酒的处罚力度非常薄弱。比如,查处一瓶几十元的中档酒,一般处罚金额为酒价的1~3倍,这些罚款,与售假者的利润比起来只能算是九牛一毛。同时,现在的酒贩子通常选择卖多少做多少,不会大量囤货,执法人员一般在各商店查处的假酒数量都不是很多。
专家指出,打击假酒制造、运输、销售,涉及多个部门,要靠公安、工商、商务等部门的协作,还需要群众举报,企业配合,全社会监督。此外,从发达国家的经验来看,国家有必要对酒类设立单独的法规。
据了解,在许多发达国家,酒类和一般商品不一样,是特殊商品。比如美国,酒类商品和枪支弹药一样,归类为特殊商品。法国商业部根据法规对酒类零售商发放4种资格的零售牌照,也叫酒牌。德国则实行烈酒专卖,专卖法规定烈酒酿造厂在专卖地区生产的烈酒、进口烈酒、纯度烈酒、烈酒利用和烈酒贸易都必须按照专卖规定执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