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  首页 - 往期报纸 - 帮助    
  文章搜索:
房价收入比纳入政绩考核值得期待
作者:孙瑞灼


    ■孙瑞灼
  浙江省温州市市委1月22日透露,该市将把房价收入比纳入领导干部的考绩中。由此,能不能控制房价不合理上涨,能不能提高老百姓的收入,成了考核领导干部政绩的依据之一(据1月23日《京华时报》报道)。
  官员的政绩考核历来与官员的“乌纱帽”挂钩,是各级官员高度重视的一项考核和指标。房价收入比是体现群众住房负担的国际通行数据,将其纳入官员政绩考核的意义在于,它能充分调动地方官员调控房价的积极性,促进地方政府在调控房价上的责任落实。这在当前各界对疯涨的房价束手无策的背景下,值得一试。
  近年来,房价的快速上涨,引发了群众对高房价的焦虑,加剧了社会矛盾。虽然中央出台了众多的宏观调控政策,但在一些地方,效果并不明显。究其原因,在于一些地方政府患上了“房地产依赖病”。当前,土地已成为一些地方政府的 “第二财政”,某省的一项统计数据显示,该省地税收入的增长近年来主要靠房地产业拉动,营业税增收额的四成以上、企业所得税增收额的七成以上来自房地产业。
  对房地产业的依赖,导致一些中央的宏观调控政策在地方难以有效落实到位,这是当前房地产市场的症结所在。在这种情况下,将房价收入比纳入官员政绩考核,可谓找到了问题的关键。在现行的体制下,政绩考核的威力无疑是巨大的。房价收入比纳入官员政绩考核,官员想要进步,就要积极落实中央调控政策,驾驭好房价这匹失控的野马。相反,地方官员若继续痴迷于高房价和土地财政带来的利益,那么他的“乌纱帽”将岌岌可危。为了自己的前途着想,相信再大的利益诱惑、再强的行政惰性,对地方官员而言也不难克服。
  住房问题不仅是经济问题,更是民生问题。不论从百姓的民生角度,楼市的长远健康发展角度,还是为了整个国民经济的平稳较快发展,遏制房价过快上涨问题势在必行。但中央的政令必须由地方来执行,这一重任必然要落到地方政府的身上。从民生的角度看,要求地方政府必须更加重视对中低收入群体保障性住房的供应,加大廉租房、经济适用房、限价房等保障性住房的资金投入和建设力度;从经济角度看,要求地方政府切实摆脱卖地财政的依赖,在增加土地供应的同时,降低地价,减少不必要的收费,从而减少商品房的成本;从履职角度看,要求地方政府加大对房地产的监管,打击炒楼、捂盘等不正当竞争的行为,抑制楼市投资投机行为,为楼市发展打造一个健康的市场环境。所有这一切,不能只靠地方政府的自觉,而必须有一种约束和激励机制。政绩考核历来是调动官员积极性的最好催化剂,将房价收入比纳入其中,无疑能产生积极的作用。当然,这一制度能否取得预期的效果,关键在严格执行,不走过场,否则再好的制度也难免沦为花瓶。

  

更多>>    中国消费者报近期报纸查看
 
  本文所在版面
【第 A1 版:要闻】
  本文所在版面导航
·房价收入比纳入政绩考核值得期待
©版权所有 中国消费者报社
©中国消费者报社 京ICP备0910722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