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  首页 - 往期报纸 - 帮助    
  文章搜索:
◆制作成本高 ◆绘画人才紧缺 ◆市场严重萎缩
连环画市场需要更多关注
作者:张黎姣


      连环画影响了一代人的价值观。“我是老北京人,我就觉得连环画好。甭管是古典题材中反映出的‘忠孝仁义礼智信’,现代题材中董存瑞、黄继光身上体现出的革命精神,可以说,这些决定了我的世界观。”连环画策划人刘洁之所以能坚守连环画的阵地,就源于他对连环画的情感。
  究竟为何连环画能如此牵动人心?或许“60后”李峡可给出答案。在她眼中,《孙悟空三打白骨精》中的白骨精都被描绘得如仙女一般,以至于当看到白骨精被打死的一幕时,都觉得十分可惜。
  纵然有许多人对连环画念念不忘,但连环画的“变质”也让人寒心。
  网友“sebaofshanxi3”说:“现在有人把连环画当做收藏品,真是可惜。书的味道少了,对品相的评价多了。”
  近年来,连环画收藏热点燃了人们对连环画的另一种热情,原来十分亲民的“小人书”,一下成了“高档货”。画家原稿屡屡拍出高价:2004年,刘继卣的《野猪林》原稿以20.9万元成交,2006年,沈尧伊的《地球的红飘带》以1540万元成交。
  高价买卖连环画,这其中,有些人是为了收藏怀旧,还有些人觉得好奇,并认为连环画能增值,抱有一种投机心理。
  “所谓升值,得是市面少见的,才能升值。如果大家都有,就不值钱了,也就不拿它当买卖做了。”刘洁解释说:“认为连环画能升值是一种对它本身价值的误读。”
  尽管有人对连环画收藏表示出不解,出版人俞晓群却并未表现出太多担忧。“出版人,首先要有一种开放的心态,连环画作为一种文化的表现形式,我赞成它在商品社会里以各种方式进行传播。不用管读者的意图如何,只要它被大众认可就好。”
  近年来,新出版的连环画愈来愈少,这也是导致收藏热的一个原因。
  刘洁介绍说:“进入90年代之后,几乎没有新创作的作品。不仅如此,原来的老版连环画也多是把名著的精彩篇目摘编出来,而不是把故事全部画完。像从前的《水浒传》就只绘出了《拳打镇关西》、《武松打虎》等一些脍炙人口的故事。目前也就只有海豚出版社出版的中国古典名著连环画系列,画出了足本的故事。”
  除了没有新的题材之外,连环画画家后继无人也成为连环画发展的一大困扰。技艺精湛的老画家已不能再提笔作画;还能画的画家见连环画呈现低迷态势,转投其他画种;年轻画家更是不愿为了不足百元的稿费,耗费一天时间完成一张连环画。“现在,还能画连环画的画家如凤毛麟角,像周申、关庆留、蒲慧华,他们都在凭着信仰去画。即便是美术学院科班毕业的年轻人也鲜有能画的。因为连环画画家需要有非常厚实的文化底蕴,比如画《三国演义》,就要熟读《三国演义》,并对当时的服饰、兵器、人文地理各方面都有了解才能画好。”因此,在刘洁看来,那些画连环画多年的老画家们真是中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除此之外,一些流行漫画对连环画市场的挤压也不容小觑。
  目前,连环画面临制作成本高、绘画人才紧缺、市场萎缩等问题,似已四面楚歌。尤其当某种艺术形式被冠以“藏品”的名号,似乎也预示着它的泯灭。是否连环画的黄昏已经来到?
  “有很多绘本不断想替代连环画,但是最后还是没能代替。这说明连环画不是那么容易就被泯灭掉的,它还有它的艺术生命力。就像我们一直担心,京剧可能会断层,但是当我们在怀疑的时候,它可能又出现反弹,人们会重新发现它的价值。”俞晓群坚信连环画的艺术生命力是持久的。
  而在刘洁看来,老祖宗留下的东西永远有市场。“长城、故宫、颐和园建成的年代如此久远,却永远不缺游客。”刘洁呼吁社会应像关注动漫产业一样,给予连环画更多关注。
(张黎姣)

  

更多>>    中国消费者报近期报纸查看
 
  本文所在版面
【第 A5 版:文体市场】
  本文所在版面导航
·连环画市场需要更多关注
©版权所有 中国消费者报社
©中国消费者报社 京ICP备0910722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