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  首页 - 往期报纸 - 帮助    
  文章搜索:
中国电影不必迎合“奥斯卡”的口味
作者:孙蔚


    ■孙 蔚
  1月20日,美国电影艺术与科学学院公布了第83届奥斯卡金像奖最佳外语片第二轮候选名单,报名参评的中国内地电影《唐山大地震》、香港电影《岁月神偷》和台湾电影《艋舺》悉数出局,这是华语片连续8年与该奖项提名无缘。此消息一出,影迷们纷纷替冯小刚感到惋惜,冯小刚却表现淡定。在《唐山大地震》确定“冲奥”之时,他就曾泼冷水:“《唐山大地震》不符合这个奖项的气质,去了也拿不了奖。”
  获得美国奥斯卡金像奖,是中国电影人多年来挥之不去的情结和始终如一的梦想。遗憾的是,国际上的大小奖项中国内地电影人都拿过了,独缺奥斯卡的“小金人”。2001年,《卧虎藏龙》获得小金人曾一度激起国人“冲奥”的激情。然而近10年来,只有张艺谋执导的《英雄》获得过该奖项提名,8年来没有一部华语片进入过该奖项提名的最终角逐单元。
  对于正在迅速发展的中国电影来说,迫切需要通过在国际上获得各种奖项的认可,这是发展中国家一种可以理解的心理需求,也是亿万民众真心向往的增强民族自尊心、自豪感的方式。每当一部令人期待的中国电影横空出世时,人们就会情不自禁地问 “能不能得‘奥斯卡’”。然而,谁能说得了“奥斯卡”的就一定是好电影,或者好电影必须要迎合“奥斯卡”的口味?“奥斯卡”真的有那么重要吗?
  无可否认,好莱坞电影制作模式有着成熟的商业操作经验,但抛开电影制作的技术因素不谈,评判一部电影的好坏,难道非得经过“小金人”的衡量才能得出公认的结果吗?其实,什么样的电影才算是好电影?应该为民众拍摄什么样的电影?这才是一个需要严肃对待、认真思考的问题。评判一部电影的好坏,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标准,正所谓“萝卜白菜,各有所爱”。正因为如此,电影才有了多种多样的精彩。如果用一种标准取代其他所有标准,那么电影艺术也就谈不上什么丰富性、创造力和文化特质了。作为一部中国电影,《唐山大地震》若能让中国观众翘起大拇指叫声 “好”,那么它就是一部打动人心的好电影,而不一定非要获得“奥斯卡”。
  《唐山大地震》在内地取得6.8亿元的票房,目前还在日本热映,日本更是拿出150块屏幕放映该片。《唐山大地震》片方华谊兄弟副总裁胡明也表示,没有获得奥斯卡提名并不遗憾,影片在内地的成绩已经让片方骄傲了。
  曾几何时,为了“冲奥”,中国内地电影人拍了诸多华而不实、内容空洞的“大片”:从张艺谋的《英雄》,到陈凯歌的《无极》,再到冯小刚的《夜宴》等,场面不可谓不宏大,票房不可谓不高,但留给观众的除了华丽的服装和唯美的场面之外,能给人以文化共鸣的东西却太少太少。著名导演李安曾经说过:“拍电影,请先把故事讲好。”就这样一个简单的要求,许多电影往往都做不到。什么是好电影?一部好电影能与观众进行心灵沟通,能感受电影给自己带来的启迪,观众在看的时候能做到完全沉醉其中,与电影中的人物一起经历喜怒哀乐。因此,是不是好电影,应由老百姓说了算,奥斯卡的口味不迎合也罢。

  

更多>>    中国消费者报近期报纸查看
 
  本文所在版面
【第 A5 版:文体市场】
  本文所在版面导航
·中国电影不必迎合“奥斯卡”的口味
©版权所有 中国消费者报社
©中国消费者报社 京ICP备0910722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