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张 震
在经历了2010年的大增长后,购置税减征、汽车下乡和以旧换新三大刺激政策已悉数退场,透支消费之后的2011年汽车市场将面临几个月的政策退场“修复期”。今年的车市是否就此裹足不前,成为了这段时间汽车业内外人士讨论的焦点问题。而作为左右车市的消费者,是如何看待今年的车市走向?他们的购买决定受到哪些因素影响?城市治堵措施,是否会或者在多大程度上抑制购买?
新华信日前的调查结果显示,无论是从外部环境还是内部环境来看,2011年的汽车市场都受到了众多因素的影响,且不利因素和有利因素相互纠结,令消费者对市场前景难作判断。尽管如此,消费者购车的刚性需求依然居高不下。同时,三四线汽车市场预计将爆发出来的巨大消费潜力,也提升了汽车行业对未来的信心。
治堵让观望情绪加重
2010年,汽车产销双双超过1800万辆,再创新高。然而,随着交通拥堵成为中国大城市的通病,是否治理拥堵,以及治理拥堵是否就是拿汽车开刀,成为社会关注焦点。而北京在去年底出台的治理拥堵政策,在汽车分析师贾新光看来,其可能引发的连锁反应,为2011年车市走向埋下了一大伏笔。
北京“车牌摇号”政策对消费者2011年购车计划产生哪些影响?调查显示,有41%的被访者对2011年购车持观望态度,有10.9%的被访者或因治堵政策而放弃购车;但同时,有22.7%的被访者表示仍会按计划购车。
继北京综合治堵方案出台之后,1月9日,广州市发布《亚运后广州中心城区缓解交通拥堵方案(讨论稿)》,提出了包括“年内提高停车费”“研究收取交通拥堵费”“研究推行限禁外来车进城”等30项措施,力争5年内中心城区干道车速不低于25公里/小时;重庆市公布条件具备时,可对进出交通拥挤的中心城区的轿车收取交通拥堵费;上海市也提出应积极探索在特定区域征收拥堵费,分类平衡中心城区停车费,试点推进部分重点区域车辆限行,从而引导有车族向非中心城区转移。
在调查中,36.9%的被访者对本地出台“治堵”政策表示担心,另有21.2%的被访者表示不担心,19.6%的被访者持无所谓态度。
车市刚性需求仍强劲
根据调查结果,由于接近政策调整临界点,加之近期限车限行、征收拥堵费、上涨停车费等传闻不断,导致被访者短期观望情绪加重。但消费者的购车需求仍然非常强劲。调查结果显示,有15.4%的被访者计划在“3个月内”购车,10.8%计划在“3-6个月内”购车,16.6%计划在“6-12个月内”购车;另有19.2%的被访者计划在“一年之后”购车。与此同时,不能确定具体购车时间的被访者也占了很大比例,为38.1%。
该调查结果与2009年同期进行的调查相比,选择3个月内购车和不确定购车时间的被访者比例变化不大,选择在“一年之后”购车的被访者去年要少于上年7个百分点,而选择“3-6个月内”购车的被访者则恰好与之相反,去年要多于上年。
对于在购车时所采取的付款方式,连续两年的调查结果基本一致,有六成以上的被访者选择“全款购车”,接近三成的被访者打算“贷款买车”,2010年选择贷款购车的被访者比例略高于2009年。
车市走向令人“纠结”
对于2011年车市的走向,调查表明,大多数消费者的心态非常“纠结”,看空的、看多的、难下结论的各占三成左右。
从目前企业公布的2011年排产计划来看,大多数车企将增长10%-20%作为2011年的销售目标。中国汽车工业协会预测2011年将会增长10%-15%,今年汽车销量接近或超过2000万辆。而全国乘用车市场信息联席会则抛出了与众不同的观点,认为2011年国内汽车销量可能出现超过10%的负增长,这倒是和参与此次调查的34.8%被访者的观点较为一致。
在上述看好2011年车市的被访者中,“刚性需求依然存在”、“三四线市场增长潜力大”是他们认为2011年车市仍会增长的主要原因。其次,“消费者收入会增长”的预期以及“国民经济持续向好”、“节能车补贴政策延续”等因素也会给车市带来利好。
相反,在不看好2011年车市的被访者中,“购置税优惠等多项扶持政策同时退出”、“2011年的行情已经被2009和2010年透支”、“油价不稳定”等多重因素,导致消费者认为2011年车市整体低迷甚至负增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