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访北京朝阳医院职业病与中毒医学科主任医师郝凤桐
■本报记者 孙燕明
据权威人士透露,我国淡水鱼包括生活在江河、湖泊、水库的鱼类,由于水污染的影响,体内含有壬基酚和辛基酚等环境激素,目前检测仪器可以检测出鱼类体内很轻微的壬基酚和辛基酚等环境激素含量。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职业病与中毒医学科主任医师郝凤桐指出,迄今,国内外还没有统一的环境激素卫生标准,我国质检部门也没有将水产品壬基酚、辛基酚及全氟辛烷磺酸等环境激素列为必须的检测项目。因此,我国亟待制定环境激素的检测、排放、产品质量控制和环境卫生标准,并列入常规检测项目目录。
在正常情况下,人和其他生物能根据自身各个生长阶段的需要合成各种代谢调节物质,即内分泌激素。正是因为有了它,自然界中的生物才得以进行正常的新陈代谢,世代相传。近半个多世纪,由于人类的生产和生活活动而释放到环境中的影响人和动物内分泌系统的化学物质,由于它具有类似雌激素的作用,有时能引起生物内分泌紊乱,这类化学物质被称为环境激素,又称环境荷尔蒙。目前在环境中对人和动物起着类似于激素作用的有害物至少有300多种。
烷基酚类化合物主要为辛基酚和壬基酚,从20世纪40年代开始用作塑料增塑剂、农药乳化剂、纺织行业的整理剂等用途,现已成为全球第二大类商用非离子表面活性剂。2000年,世界壬基酚的总生产量约为40万吨,我国壬基酚产量为2.1万吨,其中70%应用于合成洗涤剂生产。1951年,全氟有机化合物的代表性物质全氟辛烷磺酸研制成功以来,由于具备优良的热稳定性、化学稳定性、高表面活性及疏水疏油性能,被广泛地应用于化工、纺织、涂料、皮革、合成洗涤剂、炊具制造等领域。
郝凤桐强调,相关毒理学实验已经确认,壬基酚、辛基酚及全氟辛烷磺酸在一定剂量条件下对人体有害,其中对人类生殖系统的危害最大。流行病学调查发现,胚胎期接触酚类环境雌激素,可导致男性生殖系统缺陷,表现为成年后性生活周期和性腺活动紊乱、性欲降低、男性精液质量下降、不育率增高、性腺发育不良、生殖器官肿瘤发病增加和先天性畸形增多。2005年3月至10月,我国学者对110例性早熟女童体内辛基酚、壬基酚进行检测,33.6%的性早熟女童血清中检测出辛基酚,正常女童仅为2%;24.5%性早熟女童血清检测出壬基酚,正常女童仅为3%。全氟辛烷磺酸也会影响生物的荷尔蒙分泌,对肝脏、甲状腺和免疫系统造成影响。环境激素还会导致乳腺癌、卵巢癌、睾丸癌、前列腺癌、肺癌、肝癌及血癌等多种癌症。凡是环境中存在的物质,都可能在包括人类在内的任何生物体中发现,环境激素对人体的损害也取决于其接触剂量。
据了解,我国壬基酚的产量从1995年至2003年增长了一倍以上,占到世界年产量的26%;而全氟辛烷磺酸的产量从2004年到2006年增长了4倍。而高产量必然导致有毒有害物质的长期释放和长途迁移,污染面积的增大和累积浓度的增高,对环境、生物和人类的长期危害与日俱增。
郝凤桐表示,人们应尽量减少使用一次性用品,因为垃圾特别是废旧塑料制品垃圾焚烧能产生大量二恶英,释放大量环境激素,因此应尽可能减少使用一次性用品,如一次性饭盒、一次性卫生用品、一次性婴儿尿布的使用;尽量使用布袋,因为使用塑料袋不仅增加垃圾数量、占用耕地、污染土壤和地下水,在自然界中上百年不能降解,若进行焚烧,又会产生二恶英等有毒气体;商品的过度包装,加重了自然界的生态负担和消费者的经济负担,应尽量选用大瓶、大袋包装的食品,可减少包装的浪费和对环境的污染;不用聚氯乙烯塑料容器在微波炉中加热,因为聚氯乙烯塑料制品中添加的增塑剂邻苯二甲酸酯类化合物是一种环境激素,而它可能在高温中渗出。此外,人们多食用糙米、荞麦、菠菜、萝卜等食物,容易使环境激素从体内排出,多饮茶水也有助于内脏中的环境激素排出体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