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  首页 - 往期报纸 - 帮助    
  文章搜索:
谁是自主品牌的真正威胁?
作者:武卫强


    ■武卫强
  坐拥全球第一大汽车消费市场,自主汽车迎来了快速发展的最佳时期。
  事实也是如此。“国家队”层面的一汽、东风、上汽、长安、广汽、北汽都枕戈待旦。被斥责“富家子弟不下厨”多年,被形容躺在跨国汽车公司怀抱不思进取多时,政府号召,民众期待,不差钱,不缺支持,也该是全面发力的时候了。
  “地方队”的奇瑞、吉利、比亚迪、长城等,在市场上打拼多年,从研发到销售,感觉越来越对路,羽翼日渐丰满,家底日渐厚实。奇瑞大踏步跨出国门,吉利战略转型向纵深挺进,都展示了自主汽车的勃勃生机。
  自主汽车的老总们对发展前景的看法普遍乐观,但也有隐忧。这个隐忧就是竞争压力越来越大,来自品牌的束缚越来越明显。
  合资企业为中国汽车打开了世界大门,其历史功绩不可磨灭,但也成为自主汽车发展壮大的巨大阻力。
  客观地说,过去10年中国汽车业的井喷式增长掩盖了这一矛盾。遍地都是蓝海市场,大家做的都是填空题,谁更勤奋,谁的成果就更大。
  来自中汽协的统计显示,2010年,轿车销售949.43万辆,其中自主品牌轿车销售293.3万辆,占轿车市场的30.9%,较排名第二的日系车高出8个百分点。数字背后的尴尬是,这293.3万辆的轿车销量基本集中在低端市场,平均售价低廉,且是由近20多家企业拼凑出来的。
  基于历史的原因,合资汽车对拉动GDP增长、贡献税收、带动就业贡献良多,手心手背都是肉。中国汽车走日本、韩国模式已经没有可能,只能在共存共荣的前提下凭本事吃饭。
  这就决定了中国要想出现如大众、通用那样的跨国车企,就只能在公平的市场竞争中,靠自身的滚动发展来实现,但这是何其艰难的事。
  眼下为了获取更大的市场空间,跨国车企以华制华的策略越来越明显。无论是将研发基地搬到中国,还是推出合资自主品牌,这些讨好中国市场的本地化策略对自主品牌正形成全面围剿的态势。
  自主品牌的威胁是谁?合资自主风潮或许是一个选项。合资企业产品矩阵上,部分已经或者正在退出市场的老车型换了一件马甲卷土重来,对以低端市场为主体的纯自主车企是一个不小的挑战。
  挑战尽管不小,但自主品牌的真正威胁还不是合资自主品牌。在笔者看来,合资企业构建独立研发体系只是良好愿望,其企业特性决定了在强大的外资技术血统里,是不可能出现基因突变的,属于合资企业自身的研发能力远远落后于吉利、奇瑞。随着纯自主品牌研发和制造能力的增强,合资自主车型并不会构成真正威胁。
  那么,自主品牌的真正威胁是谁?
  近两年来,无论是朗逸的热卖,还是东风日产新阳光的低价入市,都越来越清晰地传递出这样一个信号,那就是这些顶着洋品牌,但采取本地化研发和零部件采购的车型表现出强大的市场竞争力。
  无论吉利、奇瑞,抑或荣威、奔腾的产品力多么上进,品牌短板不是短时间能够弥补的。也就是说,在趋近的研发、零部件采购、制造成本下,顶着合资品牌的朗逸、新阳光们的售价定然高于奇瑞A3、帝豪EC7、奔腾B50。随着合资企业产能的逐渐释放,其规模效益带来的价格优势将更加明显。
  过度开发的市场潜力令人忧虑。“十二五”规划中近4000万辆的产能是悬在头顶的堰塞湖。朗逸、新阳光们的热卖带来的跨国汽车以华制华策略成效已显。自主汽车快速发展的最佳时期也是最艰难、最紧迫的时期。

  

更多>>    中国消费者报近期报纸查看
 
  本文所在版面
【第 B1 版:汽车·观察】
  本文所在版面导航
·谁是自主品牌的真正威胁?
©版权所有 中国消费者报社
©中国消费者报社 京ICP备0910722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