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  首页 - 往期报纸 - 帮助    
  文章搜索:
奥斯卡凸显东西方文化差异
作者:刘莹
图片


    ■刘 莹
  又是一年奥斯卡,又是一次世界电影文化会战。无惊无险,美国当地时间2月27日,影片《国王的演讲》最终获得最佳影片奖,而最佳外语片奖则由丹麦影片《更好的世界》获得。以东方文化为背景的电影又一次缺席“小金人”盛典,这值得我们思考。
  文化有共性也有个性,电影文化亦然。奥斯卡本来就是西方电影文化的主场和秀台,东方文化背景的影片在这一场合的缺席,恐怕在长时间内还无法改变。但重要的是,在全球化大背景下,如何在保持不同文化特色的前提下,增强东方文化产品的影响力,这才是我们需要面对的问题。
  影片《国王的演讲》和此次“冲奥”提名失败的3部华语影片《唐山大地震》《艋舺》《岁月神偷》讲述的都是时代大背景下人的奋斗和挣扎。不同的是 《国王的演讲》讲述的是如何战胜自我生理缺陷,撑起国家崛起之大梁,振奋鼓舞之情贯穿始终。而3部华语片无一例外地努力重塑集体怀旧记忆,无论是《唐山大地震》的地震余痛,还是《艋舺》的青春悲情,抑或《岁月神偷》的家庭浮沉,都发生在时代震荡中,又湮没在岁月流逝中,传达乐观信念的同时,也透露着些许无奈。
  著名学者梁漱溟曾在 《东西文化及其哲学》中说,中华文化和西方文化的根本差异就在于思想的路向不同,前者属“静”,以意欲自为、调和、持中为其根本精神;而后者偏“动”,意欲向前,人生态度更为主动和积极。不难看出,与影片《国王的演讲》一样,获本届奥斯卡青睐的影片,包括《更好的世界》及《社交网络》《黑天鹅》《斗士》《冬天的骨头》等,都不约而同地表述着主动、积极的精神。而东方电影文化秉持了“静”的格调,从根本上有别于西方,要想被更广泛的人群接受,或许要另辟蹊径,或许还需要耐心等待。
  2001年,李安导演的影片《卧虎藏龙》在华语影片中首开先河,获得包括最佳外语片在内的4个奥斯卡奖项。若分析该片成功的秘诀,也许就在于采用了西方观众较能接受的电影语言讲述中国伦理道德,特别是用东方风情和武侠动作来征服西方眼球,用“动”烘托出“静”,用西方式的冲突表现东方式的中庸和隐忍,既满足了西方观众的猎奇心理,也阐释了东方的文化精神。今年试图“冲奥”的3部华语片,讲述的故事虽能为华语地区观众感同身受,却不足以消融东西方文化的差异,打动不了“小金人”。
  我们无需一味地迎合西方的评判口味,但需要以包容、自信和开放的心态去分享和交流。再深刻的作品,观众看不懂也是枉然。东方内涵加西方外衣,也许是全球多元文化时代可以被广为接受的最佳组合。就像影片《国王的演讲》中的乔治六世,不仅战胜了自己的语言障碍,也克服了对公众苛刻评论的畏惧心理,最终破茧成蝶。

  

更多>>    中国消费者报近期报纸查看
 
  本文所在版面
【第 A5 版:文体市场】
  本文所在版面导航
·奥斯卡凸显东西方文化差异
©版权所有 中国消费者报社
©中国消费者报社 京ICP备0910722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