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 蔚
3月28日是第16个全国中小学生安全教育日,今年安全教育日的主题是 “强化安全意识,提高避险能力”。据调查,安全事故已经成为14岁以下少年儿童的第一死因。近年来,校园挤压踩踏事故、体育活动事故、暴力事故、自然灾害事故、食品安全事故等各类安全事故不时见诸报端。笔者认为,为了大大降低各类伤亡事故的发生,保证中小学生健康成长,应在全国实施校园安全建设工程。
校园安全涉及到青少年生活和学习方面的安全隐患有20多种:食物中毒、体育运动损伤、网络交友安全、交通事故、火灾火险、溺水、毒品危害、性侵犯等。有专家指出,通过安全教育,提高中小学生的自我保护能力,80%的意外伤害将可以避免。为了全面深入地推动中小学安全教育建设,切实做好中小学生的安全保护工作,促进中小学生健康成长,1996年国家教委等7部委联合发文,决定将每年3月最后一周的星期一定为全国中小学生安全教育日。
纵观以往的校园安全事故,不难发现我国校园安全管理存在着安全意识不强、安全知识缺乏、学生自救和自护能力差等突出问题。一方面是校园安全事故频发,另一方面是学校安全教育薄弱,没有相应的校园安全管理体系和制度,以及校园安全风险评估体系。在校学生的安全知识和安全技能教育几乎是空白,这导致学生的安全状况处于低设防或不设防状态。因此,全面实施校园安全建设工程,尽快提升师生安全意识和自护能力,避免因疏忽大意、过失失职而导致的校园安全事故已迫在眉睫。
教育来自生活,又为生活服务,这是一条真理。众所周知,日本是个多地震国家。据统计,全球每年有10%的地震发生在日本及其周边地区。在近几十年中,陆续发生过不少大规模强烈地震,因此,日本防震教育深入人心。然而,防震教育还未真正走进中国孩子的课堂,对于中国的孩子们来说如何应对地震还比较陌生,在突发灾难面前他们往往不能做出正确的处理。学校可以结合不久前云南盈江、日本地震的情况,通过生动、详实的图片资料和大量科学数据,从地震基本知识、地震应急常识、学校避震的方法和建议、震后心理情况分析等方面,给教职工和学生上一堂生动的地震科普知识课。
为了在全国尽快推进校园安全建设工程,笔者建议所有学校特别是中小学应实施安全风险评估,做好危险源的监控工作,做到事前预防,尽可能避免危险发生;建立规范的校园安全管理体系,包括安全管理制度、管理机制、应急预案和安全管理队伍等,提高应对校园安全事故的能力;从培训校长开始,有系统地对全体师生进行安全知识教育和安全技能培训,并进行安全演练,切实提高师生应对事故的能力和自救互救技能;组织编写适合本地特点的安全教材,使安全教育走进课堂,落到实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