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  首页 - 往期报纸 - 帮助    
  文章搜索:
革新教育体制彻底终结“奥数热”
作者:孟刚
图片


    

(资料图片)
■本报记者 孟 刚
  剖析“疯狂的奥数”,从表面上看,是因为择校利益的驱使,但其更深层次的原因还是教育资源不均衡所致。北京市某重点小学校长坦言:“奥数只是划分稀缺教育资源的一个‘标准’,均衡教育资源的问题不解决,还会有更多的择校‘标准’出来,听说棒球也快成为热门了。”因此,如何使教育资源做到真正平衡才是目前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教育资源失衡是普遍现象
  

“我们也不希望孩子去离家很远的地方上学,可是当听说孩子派位入学的学校每年只有几个学生能考上普通高中时,我还是决定给孩子换个学校读,而要想换就得拿奥数来当‘敲门砖’。”在采访中,有不少家长都对记者这样表示。
  确实,就我国教育的整体发展而言,由于自然和历史的原因而造成的经济发展水平和教育基础的悬殊,导致了不少学校间确实存在教学质量的较大差别。这也造成了学校布局、就近入学范围与公众就学期望值不一致,优质教育资源不能满足公众需要的现状。
  据介绍,新中国成立以后的一段时间内,为了使稀缺的教育资源被用于快速培养人才的目的,在全国的中小学实行了重点学校制度,形成以升学教育为目标,选拔和培养少数尖子生的教育体制。到了上世纪90年代以后,随着人们对基础教育公平的日益关注,这一重点学校制度被取消。但制度虽然取消了,可原有的重点学校和非重点学校之间在师资力量和生源上的差别实际上并没有消除。
  对此,一些教育专家指出,教育资源分配不公而造成的教育不平衡是非常可怕的,在如此环境下长大,孩子的心理健康会受到影响。

实现教育公平须标本兼治

  在采访中,许多家长向记者抱怨,如今的小升初比高考都难。高考虽然也是“千军万马过独木桥”,但至少还是以成绩为准绳,无论怎样也不会出圈。但小升初的变数太大了,择校的手段也很多,对于其他择校途径家长们心里没谱,因此只好押宝在奥数上。对此,华东师范大学基础研究所副所长杨小微表示,要解决以奥数为标准的择校问题,政府应加大教育投入,缩短优势学校和薄弱学校之间的距离,实现学校间的均衡发展,才是解决问题的关键所在。但这需要一个过程,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均衡义务教育资源,解决择校问题不会一蹴而就。这既需要中央与地方财政的教育投入给力,也需要地方政府与教育部门拿出诚意、付诸行动,在教育资源配置的问题上把一碗水端平。如果热衷打造名校品牌、忽视薄弱学校发展,教育评价机制与教育政绩观不改变的话,地方教育部门与学校就仍有可能“上有政策,下有对策”,那么均衡教育资源,解决择校问题就还是一句空话。
  一些教育专家指出,在推进学校均衡发展这个过程中,一些城市的经验值得借鉴。如曾被央视《焦点访谈》栏目报道过的安徽铜陵市,就是一个没有择校的城市。该市的家长认为:“这里的学校没有好坏之分,只有远近之别。”在铜陵市,绝大多数中小学的基础设施和教学质量都达到了该地区重点学校的水平,使择校失去了意义。
  据记者了解,铜陵市的经验关键来源于三方面,首先要有责任心,作为政府职能部门,教育局有责任、有义务严格执行公平公正的教育方针;同时明确政府是教育工作的责任主体,政府要统筹协调解决教育面临的困难和问题,要确保教育附加费征收到位并投入到教育使用中。另外,坚持改造薄弱学校的决心不动摇,加大对薄弱学校的资金、设备、师资等方面的政策倾斜力度。所有这些正是实现教育均衡发展目标的突破口和关键所在。
  北京市教育局有关负责人在接受采访时认为,既然有法可循,就要做到令行禁止。但同时更应注意引导,堵不如疏。应按照教育教学规律和人们对教育需求的发展态势,研究、制订真正能让学子们享受优质教育的“一揽子”方案。
  要想让奥数自然“消肿”,就得让绝大多数孩子能够接受到均等、优质的教育。“在现有的国情下,简单地取消奥数班或停办“奥赛”、严厉处罚相关责任主体,这些都不是治本之策。”这位负责人强调,解决之道应在于政府加大教育投入,通过有差别的政策逐步让所有中小学校具备同一水平线上的教育实力,让所有学生享受到同样标准的教育资源,包括同样水平的硬件和软件,再加上校际之间领导和教师可互换交流,严格遵守就近入学政策,严格执行统一的收费标准。只有这样,才能让特长学科热潮降温,彻底解决择校问题。



  

更多>>    中国消费者报近期报纸查看
 
  本文所在版面
【第 A4 版:教育培训】
  本文所在版面导航
·革新教育体制彻底终结“奥数热”
©版权所有 中国消费者报社
©中国消费者报社 京ICP备0910722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