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  首页 - 往期报纸 - 帮助    
  文章搜索:
去年全国上映13部纪录片,无一收回成本
国产电影纪录片亟待突破困局
作者:陈原


      本报讯 据近日公布的《2010年中国纪录片发展研究报告》显示,2010年,我国出品电影纪录片16部,全国主流院线上映13部。其中,《复兴之路》以200万元的成绩登上票房之首,《海上传奇》和《外滩》取得了60万元和50万元的票房。但是,13部通过院线放映的纪录片无一通过票房收回成本。
  2010年,世界电影纪录片继承了新世纪以来的发展势头,英国、法国、德国、日本、韩国、加拿大、澳大利亚和新加坡等国,通过税收、基金等手段强化资金支持,纪录片已成为这些国家文化战略的一部分。在美国纪录片市场上,10部最卖座的纪录片里,美国片占8部。在韩国院线上映的29部纪录片中,本土作品就达22部。
  2010年对于我国纪录片来说,也是个不错的年头,中央新闻纪录电影制片厂和北京科学教育电影制片厂合并为中央新影集团,形成了国内目前最大的纪录片制作基地,尤其是广电总局出台了《关于加快纪录片产业发展的若干意见》,明确要求要大力繁荣国产纪录片创作生产。今后,我国的纪录片生产将获得有力的政策支持。
  2010年,纪录片的数量虽未增长,但表现内容却发生重大变化:地方旅游产品增多,历史文化主题凸显,娱乐性、猎奇性、时尚性也日益增强,快节奏视听大餐的倾向明显;思考社会问题、关注当下生存状况的作品正逐渐退出人们的视野;有些民营公司创作的文化纪录片尽管活跃,但水平参差不齐、资金和技术没有保障,缺少播出平台,多数作品无法进入大众生活,只能以参加电影节为目的。
  北京师范大学教授、纪录片专家张同道介绍,我国曾经历过以“新闻简报”为代表的纪录片的大普及时代,那个年代的观众基本适应了放映故事片之前先看纪录片的程序,但这种非自愿的放映程序并不适合市场经济的供销关系。电影市场形成以后,纪录片丧失了在电影院的空间,导致长期以来,观众没有养成在影院欣赏纪录片的习惯。没有习惯,当然也就没有需求方,于是,市场形成了多年的空白。
  张同道认为,要培育观众进影院观赏纪录片,首先要有专门的场地,而让纪录片形成市场则需要从市场本身入手。但目前我国纪录片市场的问题是,尚未建立真正意义上的市场,产品、资金、人才、技术非常薄弱;产业链没有形成,缺乏真正的市场主体,纪录片制作没有完全公司化,广告和赞助成了仅有的生存依托,社会资本至今还没有介入纪录片市场。
  上海纪实频道是近些年纪录片市场的赢家,广告收入可观、收视率攀升,制作力量强大,《大师》《档案》《经典重访》等,都是拳头产品。据该频道总监应启明介绍,上海纪实频道也在尝试生产电影纪录片,《外滩》原先是5集50分钟的电视纪录片,经过改编,成为一部90分钟的电影纪录片,在上海院线上映即获50万元的票房,上座率在七成以上。他认为,我国电影纪录片的观众群很有限,但上座率不算差,这说明市场前景并不黯淡,关键是要培育。 (陈 原)

  

更多>>    中国消费者报近期报纸查看
 
  本文所在版面
【第 A5 版:文体市场】
  本文所在版面导航
·国产电影纪录片亟待突破困局
©版权所有 中国消费者报社
©中国消费者报社 京ICP备0910722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