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聂国春
针对记者关于“中国知识产权保护不利、执法效果不明显”的提问,国家知识产权局局长田力普在4月21日举行的2010年中国知识产权发展状况新闻发布会上回应说,这种判断是西方媒体一种比较普遍的说法,但是它不符合事实。世界上没有任何一个国家的政府像中国政府一样下大力度来加强知识产权保护。
田力普说,上述说法以偏赅全,没有完整、客观地反映中国知识产权保护的现状。“这么多年来我一直在观察,从来没有看到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的政府像中国政府这样对知识产权保护给予如此的重视,而且下了很大的力度,做了很大投入来加强知识产权保护。”
侵权盗版增减应成为判断标准
田力普表示,2010年各级人民法院新收一审知识产权刑事案件3992件,同比上升了9.58%,审结刑事案件3942件,上升了7.7%,判决发生法律效力的,涉及罪犯6001人,其中有罪判决是6000人。新收一审的民事案件数量更大,去年全国各级人民法院新收和审结民事案件是 42931件和41718件,同比分别增长40%和36%,总的一审标的金额将近80亿元。“这些数字一方面说明中国政府包括司法监管打击侵犯知识产权的坚定决心和有效的成效;另一方面也反映出中国在某些地区、某些领域,甚至某些产品类别上侵犯知识产权的行为是相当严重的,这点中国政府也是非常坦率的。”田力普说。
网络版权纠纷占知产案件一半以上
对于引起社会巨大反响的百度文库事件,国家版权局副局长阎晓宏表示,进入互联网时代,互联网的侵权盗版问题、互联网里的版权纠纷,占到知识产权案件的一半以上。
阎晓宏说,互联网时代传播方式发生了很大变化,这种情况下怎么样在授权使用和使用传播之间找到一个平衡点,是一个新的课题。这个问题的解决要考虑到已有法律的精神,还要考虑在维护权利人的利益,或者是权利人的权益得到保障的情况下,也能够方便作品的传播和使用。
阎晓宏介绍说,国家版权局已就此约谈百度公司,并将针对新问题启动《著作权法》的修改,最高法院也正在考虑出台一些有关互联网的“避风港”的司法解释。百度公司应该从法律和社会责任两个方面考虑,尽快拿出一个很好的整改计划。
涉外知产纠纷增加
最高法院发布的2010年知识产权保护白皮书显示,去年全年共审结的涉外知识产权民事案件同比增长0.59%。对此,田力普表示,中国的知识产权侵权问题确实有相当部分属于输入性的侵权。“国外知识产权的犯罪分子、侵权者把侵权的样品拿到中国下订单,让中国的企业生产,再出口销售。这种现象根据海关统计,近些年来也是高发的。”田力普说。“但是,更值得关注的是国内企业之间、公民之间知识产权纠纷的数量在高速增长。”田力普分析说,这些表明以下几点。一是国内企业和权利人认识到了知识产权的价值,出现纠纷时会通过司法途径维护自己的权益,反映出社会公众、企业界、创新者对知识产权的认识、意识在提升。二是说明执法部门、司法机关加大了对侵犯知识产权案件的查处、审理力度;三是为什么涉港澳台知识产权案件纠纷的数量在减少?这体现出中国政府对于中国的产品、中国的服务出口给予强有力的知识产权保护。海关、公安机关等执法部门都在加强涉外知识产权的保护,从统计数字上可以看出来,取得了很大成效。
田力普坦言,一个有效的执法场所也依赖于全社会的知识产权意识的提升,以及知识产权文化的普及,这方面在中国确实有很大差距,也是中央及地方政府一直在努力做的事。“昨天开始启动的2011年中国知识产权宣传周活动,实际上就是这一系列努力的一个最新的例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