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首席记者 胡 军
近年来,“过劳”是最热门的职场话题。4月初,25岁的上海会计师潘洁“过劳死”事件更是把“过劳”的话题推到了风口浪尖。
事实上,对于刚刚迈出校门或事业刚刚起步的年轻人来说,在全社会的就业、创业、高房价等一系列硬性关键字的熏染下,在现实与理想的内心纠结中,让许多人的想法越来越实际,而家国天下的责任感和危机感却渐行渐远。
与此同时,为满足生活需求,许多青年人选择了强烈追求物质回报的生活方式,使之陷入了健康危局。因此,真正关爱作为国、家核心支柱力量的青年人,提供适当的健康教育和引导,对于青年人来说,已迫在眉睫。
“过劳死”频现透视出青年健康教育缺憾
4月10日,供职于上海普华永道会计师事务所的潘洁因急性脑膜炎不幸离世,被疑是“过劳死”。这一事件,在全社会引起了轩然大波,“过劳”一度成为职场最为热门的话题。由中国医师协会、中国医院协会等机构联合发布的2010年《中国城市白领健康白皮书》显示,有76%的白领处于亚健康状态,而北京、上海等一线城市,白领“过劳”更是接近六成。
据中国城市健康状况大调查组委会日前公布的中国十大健康透支行业名单显示,健康透支行业的前三名分别是制造业、金融业、教育业。“没有人愿意透支健康,可不干行吗?房价高不可及,物价步步高升,按照目前的房价标准,哪个年轻人能买得起房子?”对于有些人提出的“追求高收入是过劳主因”论,北京青年刘先生难以遏止内心的不满:“如果不拼命挣钱,如何能在像北京这样的城市生存?我们拿什么赡养孩子和老人?”
记者调查发现,目前国内对于青年,尤其是职场青年的健康教育和引导存在明显的不足和缺憾。新华网发展论坛近日发起的调查“年轻人玩命挣钱到底值不值”显示,近75%的受访者认为“没健康这个前面的1,后面再多0都白搭”,但也有超过20%的受访者认同“趁年轻身体好,多挣点”的观点,忽略了健康。
离开一线城市或是一种健康自救
近年来,不断攀升的房价和物价,对于已经在承受巨大工作压力的青年人来说,只能用雪上加霜来形容。
2010年,经过多方权衡后,河北沧州青年尹先生毅然决定离开已经工作了5年的北京:“青年人太需要健康了,上有老,下有小,但现在都在透支,不管是在写字楼里摸爬滚打的,还是在工厂里没日没夜干的。房价和物价已经压得我们喘不过气来了,要生存,就得玩命去干。很多青年人一个月也就能挣3000多元,一些人可能还不到这个数目,月薪上万对绝大多数人来说只是理想甚至是梦想。其实,3000元的月薪在“北上广”这样的城市里,虽然不至于饿肚子,但生活环境和生活条件也是相当不理想的,何谈健康。”
对于眼下青年人的收入水平,从财政部副部长王军就个税调整问题的表态可窥一斑。据他介绍,工薪所得费用扣除额如果由2000元调整为3000元,纳税人口将减少到税基人口的12%,如果提高到5000元,则只有3%的人纳税。也就是说,目前月收入超过3000元的为12%,月收入超过5000元的为3%。当然,这部分收入人群并非全是青年人。
据了解,近两年来,从一线城市转移至二、三线城市甚至农村的青年人越来越多。
对于越来越多的青年人离开大城市寻求发展的现象,从事猎头工作多年的北京赵先生告诉记者:“算是一种健康自救吧。与其在大城市看到永难企及的高房价,忍受无尽头的生活成本上涨,还不如退而寻求基本的健康保障。说实在的,现在市场化的企业涨工资确实不容易,并不是所有的老板都抠门,很多行业的利润已经很低了,再增加人员工资的话,许多老板都得撤摊不干了,没钱赚还怎么干呢?这种企业就更谈不上什么健康教育了。其实,解决最多社会就业的是中小企业,而绝大多数中小企业主也是青年人,也处于创业期,他们往往比员工还要累,压力更大。根本也顾不上学习健康知识,现在不仅是打工的从大城市走,很多小规模的公司也在想办法往成本低一点的城市转移,中小企业主也需要自救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