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  首页 - 往期报纸 - 帮助    
  文章搜索:
公众应成为博物馆的主人
图片


    刚开放不久的新国博吸引了许多人参观

■本报记者 姚 敏

  博物馆的免费开放,传递给民众一个信息:艺术殿堂不再是高高在上,而是真正走进了普通人的生活中。不过在为国家这个文化惠民大手笔叫好的同时,问题也来了,即博物馆免费后靠什么留住观众?各博物馆参观冷热不均的情况是否会更加凸显?这不仅是大众的疑问,也是萦绕在博物馆管理者心头的一大疑虑。

公益性缺失问题凸显

  “展览只是博物馆的六大功能之一,但目前许多博物馆已经沦为只提供展厅和单纯学术研究的场所。”著名美术评论家、深圳美术馆艺术总监鲁虹的一番犀利话语引人深思。
  中国美术馆馆长范迪安认为,博物馆、美术馆不仅要考虑怎样应对免费开放带来的观众流量激增问题,还要考虑如何持久地留住观众,让他们真正得到艺术的享受,并从此爱上博物馆。
  在业内专家和公共管理研究者看来,不少美术馆、博物馆、纪念馆都处于功能失衡的尴尬境地,除了展览功能,其余的应具备的收藏、研究、公共教育、公共服务以及对外交流等五大功能都处于劣势或弱势。换言之,时下的博物馆更多是属于专家、学者等少数人的平台,公益性缺失成为制约其发展的最大问题。
  “许多一流的展品并没有用一种易为普通观众所能接受的语言和方式表达,导致观众和博物馆之间产生严重的疏离感。”许多接受记者采访的市民认为,很多博物馆对展品的说明无非是出土时间、出土地点、名称,用途,而对其特点则很少介绍。“对于一个大学考古系的毕业生来说,这些说明足够了,但对普通参观者来说则远远不够。”市民刘先生说自己在参观中常有看不明白、无法深入了解的烦恼。

让公众成为博物馆的主人

  专家建言应该让公众成为博物馆的主人。范迪安认为,在目前博物馆的当务之急中,最核心的就是加快思路的转变,从以往以艺术家为中心向以公众为中心转变。通过对博物馆加强展览策划,重点遴选反映当代社会发展特征和艺术创新的作品,改进布展方式,增加博物展览视觉感受。“应采取多种办法让更多的艺术爱好者介入到博物馆的建设中来。”鲁虹认为,不管是设旁听席的开放式研讨会,还是招募义工和志愿者、践行本土艺术家的扶持计划,这些互动都能让民众对博物馆产生主人翁意识,促使其真正走进博物馆。
  记者在北京自然博物馆采访时看到,其3楼专门成立了探索角区域,孩子参观后可以在这里自己动手做各种科学实验,同时听志愿者介绍其中的科学原理,了解自然界的神奇。这种形式受到参观者的好评。“观众在大多数博物馆仍是隔着玻璃看展品,然后拍几张照片完事,能自己动手动脑做的内容少之又少”,带着孩子兴致勃勃参加实验的家长刘女士兴奋地说。
  不久前,参观过苏州昆曲博物馆的马先生告诉记者,在那里他看到昆曲爱好者穿着戏服唱戏。“当经典的《牡丹亭》唱段在寂静的博物馆里响起的时候,观众和博物馆之间的疏离感完全消失了。”游历过许多国家的马先生认为,营造这样的氛围有很多办法,博物馆可以组织一些趣味活动,比如给参观者提供一些目标文物的线索,在规定时间内最先找到者可以给予奖励等。

博物馆应发挥公共教育作用

  专家认为,应该在免费参观的良好前提下逐步培养社会公众走进博物馆参观的习惯,让观众从“看热闹”转变成“品文化”,进而提高全民素质。“免费开放后,博物馆的教育、服务等社会职能日益显现,这已成为博物馆界与教育界的共识。”
  据记者了解,许多博物馆在公共教育方面做了有益尝试,将博物馆从以往少数专家、学者涉足的精英场所转变成面向大众,集展示、收藏、教育于一体的社会课堂。许多博物馆把展览送进社区、厂矿、农村、军营,不少地方还让博物馆成为“第二课堂”,将博物馆全面纳入学校的教育计划。在杭州,各市属博物馆近3年接待的中小学生超过200万人次,学校通过《成长记录手册》详细记载了学生参观博物馆的过程。
  也许正如专家所言,免费开放绝不是打开门就万事大吉了,从高高在上的艺术殿堂走向提供优质文化服务的公益机构,这个转变中面临的最大挑战其实是博物馆的定位问题。或许对于历史并不悠久的我国博物馆来说,免费只是它走向公共文化服务的起点,我们究竟需要一个什么样的博物馆,这样的思考也才刚刚开始。

  

更多>>    中国消费者报近期报纸查看
 
  本文所在版面
【第 A5 版:文体市场】
  本文所在版面导航
·公众应成为博物馆的主人
©版权所有 中国消费者报社
©中国消费者报社 京ICP备0910722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