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孙 蔚
“近百年的语文教学中缺少朗朗读书声。”日前,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国际传播学院教授唐晓敏在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主办的2011年上半年学术成果发布会上表示,我国传统语文教学的一个特点是重视读,特别是大声朗读,但在目前的中文课上却是读得少,讲得多。
唐晓敏教授表示,在我国传统文化中,语文学习常常借助朗读,老师把文章通过朗读“演奏”给学生听,让学生在聆听中产生深刻的感受,老师富有感情的朗读本身就是语文教学的重要方式,而且,在传统文化的传播过程中,老师也会通过读书声来观察学生,从学生的朗读中判断是不是对作品真理解、有感悟。唐晓敏教授举例道:“近代诗人、学者陈衍5岁时,父亲教他《四书》《诗经》《左传》《尚书》。有一天,他读《孟子·不仁者可与言哉》,又读《小弁·小人之诗也》,喜爱它的音节苍凉而朗声往复,父亲自外归来,听了以后面露喜色地说:‘这孩子对于书理已经有深刻体会了’。陈衍的父亲正是通过他的朗读,判断出他对书理已经有深刻的体会。”
唐晓敏认为,近百年来,我国语文教学读得太少,讲得太多。“目前,学生学习的主要不是作品,而是教材上、笔记上对作品的分析,而这些分析只对应付考试有点用处。”唐晓敏呼吁这种状况亟需改变。武桂杰教授等专家也呼吁传统文化在传承过程中不仅要避免一些流失,并且要注重持续发展的新课题,比如,我国文化如何有效地向世界其他国家传播。武桂杰指出,目前全球的孔子学院就面临着传播语言易、传播文化难的困境,这与学习外语的人才缺乏传统文化底蕴,缺少阐释我国文化的能力有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