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  首页 - 往期报纸 - 帮助    
  文章搜索:
保障房建设保量更要保质
作者:余翔


    ■余 翔
  6家拥有特级、一级施工资质的施工企业,共同承建总投资8亿元的青海省最大拆迁移民安置工程——康川新城。这一保障性住房工程未毕,6家大企业都盖出了问题房,21栋楼被检出质量问题(据5月24日《新京报》报道)。
  保障房建设一般由政府部门限定了每平方米造价,因此,不少人一直担心承建商会通过偷工减料的方式追求利润最大化。此次青海省21栋保障房出现质量问题,证明这样的担心并非杞人忧天。同时也提醒我们,对于利润空间有限的保障房建设,相关政府部门必须在现有基础上,进一步加大质量监管力度。
  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在我国是有严格法定程序的。这些程序包括工程招标投标、施工图审查、施工许可、质量监督、工程监理、竣工验收备案等,环环相扣,构成了严密的质量保证体系。如果各环节的执行者,特别是参与质量监督和工程监理的人员尽职尽责,保障房的质量应该不会大面积出现问题。可令人遗憾的是,存在露筋、空洞、蜂窝、麻面、阳台栏板强度不够、混凝土构建强度偏低等质量问题的保障房,在青海省康川新城达21栋之多,更令人遗憾的是,首先发现在建保障房质量问题的,不是肩负职责的质量监督和工程监理人员,而是将要入住保障房的普通村民。这难道不值得我们深刻反省,为什么看似严密的质量保证体系,竟然如银样镴枪头,中看不中用?
  对于工作中出现疏漏的原因,一家参与康川新城工程监理的公司负责人解释说,“近两年招用的人员以学生居多,缺乏经验”,这样的反省无异于隔鞋搔痒。康川新城保障房出现的质量问题,大部分凭肉眼就可看出。新招用的学生经验再不足,毕竟有一定的专业知识,其对建筑质量的鉴别判断能力,怎么说也要高于普通的村民吧?工程质量出现问题却发现不了,与其说缺乏的是经验,不如说缺乏了像利害攸关的村民一样对建筑质量的关切。
  未来5年,我国要建设城镇保障性安居工程3600万套,规模大,分布广,项目多,工期紧,合格的施工、监理人员不足,这些在青海省康川新城建设过程中面临的困难,在其他地方也或多或少地存在。因此,在保证保障房建设指标任务完成的同时,各地政府相关部门必须采取有力措施,在建筑工程质量保证体系的各环节强化责任意识,同时加大监督检查和工程质量责任追究力度,尽可能在施工建设过程中消除质量缺陷,确保保障房建设这一民生工程让人民群众真正满意。

  

更多>>    中国消费者报近期报纸查看
 
  本文所在版面
【第 A3 版:社会民声】
  本文所在版面导航
·保障房建设保量更要保质
©版权所有 中国消费者报社
©中国消费者报社 京ICP备0910722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