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  首页 - 往期报纸 - 帮助    
  文章搜索:
让留守儿童走出“心灵围城”
作者:唐夏


    ■本报记者 唐 夏
  后天就是六一国际儿童节了,对于大多数孩子来说,他们将收到各种各样的礼物,在父母的陪伴下,度过这个属于自己的节日。但是,仍然有不少孩子,在节日时享受不到父母对自己的疼爱,甚至连通过电话收到父母祝福的机会都没有,他们是一个特殊的群体——留守儿童。目前,全国有留守儿童5800万,这些孩子就像被遗忘的花朵苦苦等待着父母的关爱。

  三成留守儿童有心理问题

  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大量农村劳动力进城或者到沿海发达地区务工,而能够将孩子带到城市读书的农民工毕竟还只是较少的一部分,更多的农民工还没有能力将孩子带到城市,形成了父母和孩子分开的情况,即“留守儿童”。
  长期的单亲监护或隔代监护,甚至是亲朋监护、无人监护,使留守儿童无法像其他孩子那样得到父母的关爱,家长也不能随时了解、把握孩子的心理、思想变化。这种亲情的缺失使孩子变得孤僻、抑郁,甚至有一种被遗弃的感觉,严重地影响到了孩子心理的健康发展。全国妇联、全国心系好儿童系列活动组委会发布的《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教育活动调查分析报告》显示,全国留守儿童约5800万人,其中14周岁以下的留守儿童约4000万。调查数据显示,32.9%的家长每天会和孩子联系一次,39.8%的家长每周会和孩子联系一次,21.1%的家长一个月才会和孩子联系一次,4.9%的家长每年联系一次,1.3%的家长甚至与孩子没有联系。因长期缺少父母的关爱和呵护,留守儿童们存在严重的亲情饥渴现象,在调查中,相当多的孩子最想对父母说“爸爸妈妈,我好想你们”。研究表明,32.2%的留守儿童有心理卫生问题,父母双方外出打工的中学生心理卫生问题检出率36.6%,父母单方外出打工的检出率为28.2%,主要表现为内向、孤僻、缺乏自信等。

  缺乏亲情呵护将影响孩子一生

  中国农村的留守儿童通常是隔代监护或亲朋监护,这些监护人一般受教育的程度不高,往往是把被监护人的人身安全和吃饱穿暖放在最重要的位置,认为只要孩子平安就可以向孩子的父母有所交代。对于孩子的学习成绩好坏、行为习惯养成、心理和精神上的需要,这些监护人一般很少关注,
  中国家庭教育学会常务理事、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副主任孙云晓告诉本报记者,儿童年龄越小,情感支持系统的需求越强烈也越重要,其中最重要的就是来自父母的亲情。留守儿童出现的问题,很大程度上与缺乏父母的情感支持有关。
  孙云晓介绍说,以往研究发现,12岁以前能否跟父母建立起亲密的情感,对孩子一生的发展至关重要。孩子在胎儿时期已经能感受到母亲,母亲的味道会使孩子感到很熟悉、很安全。如果孩子在12岁以前无法跟父母建立亲子依恋关系,将影响他们的身心健康,对日后心理成长埋下隐患,例如国内外多起重大凶杀案的凶手都属于这种情况。“儿童特别需要爱的滋养,爱比牛奶更重要,有爱,孩子才能像花儿一样绽放。孩子在12岁以前,父母很少陪伴,孩子可能一生都缺乏安全感和幸福感。”孙云晓说。

  亲子交流应至少每周一次

  中国青年政治学院课题组对安徽、河南、湖北、四川等中西部10个省区115个自然村留守儿童状况进行的调查显示,外出务工的父母与留守儿童沟通频率较低,而且电话通话内容简单、重复,以父母一方的要求和指令为主,主要集中于学习、身体健康、是否服从爷爷奶奶的监护等例行性要素,而对子女心理的波动与性格转变等关系到孩子成长的深层次问题较少或不予关注,孩子内心的孤独、焦虑与渴望一般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
  孙云晓认为,心理疾病的形成往往有一个缓慢的过程,留守儿童其监护人或学校的老师要具备一定的心理健康知识,关注留守儿童的心理状况,及时发现孩子的异常表现,找出孩子异常行为背后的原因,对症下药,及时解决,避免留守儿童成为抑郁症的多发群体。留守儿童的父母应该保持与孩子的情感沟通,这种情感沟通最好保持在每周一次以上,除了关心学习成绩和身体健康外,更要询问孩子的情绪状况,让孩子感受到父母对他的爱和关注。政府对于进城的农民工除了要保障他们的合法权益之外,也应该加强对他们进行家庭教育和孩子心理健康知识的宣传和培训,增加他们对自己留守孩子的了解和重视,提高他们与孩子沟通交流的能力。“人们常说,孩子是明天,是希望。其实,说孩子是希望这是对的,但孩子不仅仅是明天,而首先是今天。正如联合国儿童基金会官员埃斯库德罗强调,不能说青少年是‘下一代’,而应说他们是‘当前一代’,因此社会应为他们提供保护、参与空间、机会和支持。孩子的成长不能等待。”孙云晓说。

  

更多>>    中国消费者报近期报纸查看
 
  本文所在版面
【第 B2 版:医药健康】
  本文所在版面导航
·让留守儿童走出“心灵围城”
©版权所有 中国消费者报社
©中国消费者报社 京ICP备0910722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