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价稍微涨一涨,全家的日子就要紧一紧。”今年前4个月,北京市食品类价格上涨9%,让北京市低保户田怀义忧心忡忡。
幸运的是,田怀义的担忧已被纳入政府视线。改善通胀压力下的微观民生,从去年底以来已成北京市委、市政府工作的重中之重。作为首善之区,北京先后出台了社会保障救助与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挂钩联动、统计低收入阶层CPI、上调最低工资标准等多项实惠措施,将公共决策视角和制度阳光投向困难群体。
田怀义一家4口都是残疾人,由于其他收入不多,连续上涨的物价使全家的日子陷入了拮据。“半年前,我已经感到生活的压力,当时只能先保证米面油,贵的菜不敢想,吃菜以白菜、萝卜为主了。”田怀义说,“如果没有政府今年多发的钱,我很担心月底还能不能揭开锅。”
老田告诉新华社记者,今年以来,每个月“多发的钱”将近800元,包括给低保对象的临时生活补贴、面向残疾人的生活补助、粮油困难补贴,还有100元助餐券。“800元不算多,但让我们家的生活质量大大改善”。
据北京市民政局局长吴世民介绍,在北京市,像田怀义这样的低保户达22.3万余人,还有60万户家庭收入高于北京市城乡低保标准但低于标准的170%,这些困难群众都是北京市重点关注的对象。
为缓解困难群体因物价上涨带来的生活压力,2010年11月,北京市向城乡低保对象每人发放了100元临时生活补贴,一个月后,又出资2.15亿元向部分残疾人发放生活补助。
今年1月1日起,北京市大幅调高城乡低保金、发放粮油困难补贴,实施出台了一揽子待遇提高措施,职工最低工资由960元提高到1160元,21%的上调幅度全国领先;企业退休养老金平均水平由2098元提高到2268元;城市低保标准由430元提高到480元,农村低保标准由210元提高到300元。
北京市统计局2月21日发布统计公报,首次公开发布低收入者CPI同比增长4%,高于全市CPI增幅1.6个百分点。
北京市统计局负责人介绍,今后在定期发布综合CPI数据时,也将同时发布低收入者CPI。事实上,从2005年起,北京市已经开始探索将社会救助和社会保障标准与物价上涨挂钩。未来,北京将对这一机制做微调,使整个机制更完善、更系统,也更科学、更合理。
5月29日,北京市发布医保惠民新政《关于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有关问题的通知》,明确从今年1月1日起,参保新生儿自出生之日起即可享受医保,这填补了新生儿出生到参保缴费的空当期,实现了“一小”医保待遇享受的无缝对接。
这只是北京市社会保障体系向纵深推进过程中的一小步。今年第一季度,北京市财政用于民生的支出快速增长,其中教育支出增长77.9%,社保和就业支出增长30.1%,医疗卫生支出增长44.9%。
记者了解到,今年,北京市已制定了主要的社会保障预期指标,即各项社会保险覆盖率分别比上年增加1%以上,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城镇居民医疗保险参保率分别达到93%和91%。
“针对群众最关心的养老保险制度,将做好巩固和完善工作,将养老保险从‘制度全覆盖’向‘人群全覆盖’转移,继续扩大覆盖范围,实现应保尽保。”北京市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局负责人说。(李 舒 岳瑞芳 赖 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