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6月1日,国家财政部颁发“私人购买新能源汽车补贴试点方案”,在上海等5个城市试点新能源汽车,重点是电动车购买补贴。方案实施至今刚好满一年。
但新能源汽车消费市场不但没有兴起,反而有些迷失了方向。究竟是要大力推广纯电动车,还是要从成熟的混合动力汽车起步?地方鼓励措施应如何跟进?这些问题仍然找不到北。
私人消费市场难以起步
“比亚迪的F3DM销售了400多辆车。”比亚迪副总裁夏治冰认为,这应该是一年来新能源汽车对个人销售的最好成绩。去年这个时候,比亚迪认为“补贴政策对市场的拉动力有限。比亚迪年内只计划生产1000辆,今年还不打算大规模生产新能源汽车。”最终,实际销售量比谨慎的目标仍然差很远。
其他试点城市的战绩更加黯然。据媒体报道,上海目前已经上了牌照的电动车仅为10辆,其中可能只有2辆是属私人购买。在杭州,有25人购买了纯电动汽车。
3000元的节能汽车补贴,则取得了较好的效果。据国家发改委3月公布,财政补贴了100多万辆节能汽车,直接拉动消费508亿元,实现年节油30万吨。1.6升及以下节能乘用车每月销售数量从推广前不到5万辆上升到目前30万辆左右,市场份额从7%上升到30%以上。
电动车产品仍不成熟
对新能源汽车市场的寂静,夏治冰认为主要的原因仍是造价太高。F3DM厂家定价是16.98万元,远高于F3汽油车,尽管有国家和地方补贴,但对消费者的吸引力还不够大。他表示,北京计划对新能源汽车实行“不摇号,不限行,不纳税”的“三不”政策,这将是对新能源汽车私人消费的一大利好消息。
但产品不成熟仍是新能源汽车难以进入规模销售的一个主要原因。一年来,能够真正针对私人销售的新能源汽车产品仍然寥寥无几。4月,众泰电动车的起火事件,更为新能源汽车市场蒙上一层阴影。
通用汽车将于今年底引入中国销售的增程型电动车沃蓝达,其主打的卖点正是产品的成熟,以及能够像传统汽车那样长途驾驶,自由使用。实际上,市场仍在期待成熟的产品出现。
试点城市政策跟进不及时
另一个反映新能源汽车市场起步缓慢的现象是,5个试点城市在一年中,居然没有完全出台地方补贴推广的细则。
最早出台私人购买新能源汽车补贴政策的是深圳。在国家补贴5万-6万元的基础上,深圳对双模电动车追加3万元,对纯电动汽车追加6万元补贴。和财政部规定一样,资金也直接补贴给企业,再在车价中扣减。
杭州市则构建以“电池租赁、整车租赁和整车销售结合”的推广模式,计划到2012年底,实现私人购买新能源汽车2万辆的目标。在杭州,租用电动车的消费者每个月最高可以得到1000元补贴。
合肥对私人购买电动车追加2万元的补贴。但上海仍在酝酿其新能源汽车私人购买补贴方案,计划给予插电式混合动力乘用车最高补助2万元/辆;纯电动乘用车最高补助4万元/辆。长春也不见地方性具体政策的正式出台。
混合动力重新进入“第一视野”
电动车市场的寂静,使得行业开始重新审视补贴方案的可行性。按照目前政策方向,国家首先鼓励的是纯电动车和插电式混合动力车,较为成熟的混合动力车,则纳入小排量节能汽车补贴的范畴。凯美瑞混合动力、普锐斯等成熟的油电混合动力车,也没有得到适当的补贴支持。
实际上,最近因为政策风向的变化,混合动力汽车再度进入汽车业内对新能源汽车讨论的第一视野。
盖世汽车研究院最新发布的一份调查数据显示,多数汽车业内人士依然认为混合动力是通往电动化的必由之路。混合动力汽车“10年内仍是新能源主力”这一观点也获得了24%的支持率。
资深汽车分析师贾新光认为,尽管传统内燃机和新能源汽车可能要并存几十年,但是在控制排放方面传统内燃机的改进难度越来越大,混合动力是能够使传统内燃机益寿延年的灵丹。中国迟早也要实施碳排放控制,那时候就会发现混合动力确实是一个可行的方案。
另外,在现有的电池技术尚不能完全满足消费者需要的情况下,混合动力已经形成规模很大的市场 (丰田在美国已经卖到500万辆),可以用市场收益来养育电动技术发展,并可以较好地过渡到纯电动汽车。
(陈志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