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  首页 - 往期报纸 - 帮助    
  文章搜索:
车市进入低谷 价格战潜伏
作者:张震


    ■本报记者 张 震
  炎炎夏日却抵挡不住车市寒冷。传统旺季的红5月,延续了前4月的下滑势头,车市继续在低迷中徘徊。
  来自中国汽车工业协会的数据显示,5月汽车产销走势仍然低迷,环比继续下降,同比降幅有所加大。1-5月,汽车产销同比增幅较前4月继续回落,其中商用车同比呈现负增长。与此同时,17家重点企业中有6家企业利润出现负增长。
  价格战难以救市,汽车企业需要在产品质量、营销手段及售后服务等多方面做更多的投入和提升,方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完成自我救赎。
车市出现低谷
  虽然持续低迷,但目前的车市,不同车企市场表现显著分化。合资品牌出现供货紧张,而自主品牌表现相对平淡。
  由于日系车的市场供应在近几个月里大幅减少,导致相当部分意向客户转投欧美系和韩系车型。虽然5月整体市场需求低迷,但是一些欧美系、韩系车企如上海通用、上海大众、一汽大众、东风悦达起亚等车企表现持续走强,产品销量增速远远超越行业。记者从市场了解到,上述企业的一些车型供货吃紧,很难提到现车。
  而这两个月车市增速放缓,处于最低端的自主品牌受影响最大,中汽协的统计数据显示,自主品牌5月份表现不佳,不但环比下降9.91%,同比下降5.91%,占有率也同比下降2.71%。
  包括“购置税减免”在内的各种汽车扶持政策的中止,对于主打中低端市场的自主品牌,影响显然更为严重一些。另外,合资品牌全面“往下压”,也让自主品牌有些透不过气来。“汽车市场最困难的时期还没有过去。”全国乘用车信息联席会秘书长饶达告诉记者,6月将是乘用车市场进入低谷的起点,因为夏天是传统的淡季。不过,由于日本地震后当地车企恢复生产的速度超出预期,6月份中国进口汽车零部件已恢复到正常情况下的80%,随着产量提升,日系车企的销量会有一定程度的增长。
  接下来的三个月会出现销量低谷,业内人士对此的判断基本一致。不过相比去年同期,车市的增长将会持续,只是会相对平缓。
  汽车业资深分析师贾新光告诉记者,由于去年三季度也处于低谷,今年三季度会保持一定的增长水平(5%以下)。但由于政策末班车效应,去年四季度翘尾很高,所以今年第四季度肯定是下降的。
价格出现松动
而6月乘用车销售开局仍然低迷。不少车商表示,进入6月后,明显感受到压力增大。进店率下滑、成交量锐减以及库存压力陡增已成为困扰车商的三座大山。使得经销商准备随时举起降价大旗。
  贾新光告诉记者,虽然目前车市价格还没有出现明显的松动,但是如果3000元的节能补贴出现变动,那么,价格终究会挺不住。
  本应是重点鼓励的3000元节能惠民补贴,初衷是鼓励环保节能和自主创新,现在却成了你有我有全都有的普遍优惠。
  因此,贾新光认为,节能汽车补贴标准将提高,使受惠车型减少。而这对于自主品牌来说,压力不小。
  自主品牌本来就有较大库存压力,加上日系车企正全面复产,继续促销减负在所难免。 一自主品牌经销商告诉记者:“再往下走,相信车企也会给政策,如不再增加优惠幅度,恐怕下半年难熬了。”
  相反,逐渐恢复产能的日系品牌将在车市掀起一轮反攻高潮,以夺回此前丢失的车市阵地。
  之前,由于受到地震后厂家减产、现车供应吃紧等因素影响,部分日系品牌的畅销车型出现涨价现象。
  位于北京花园桥的一汽丰田4S店销售人员告诉记者,自日本地震后,厂家给他们的现车配额大幅减少。但根据一汽丰田厂家的生产计划,预计6月份将成为“分水岭”,7月份现车供应就能恢复到地震前的90%以上。
  在日系车供应量逐渐增加的情况下,一直坚挺价格、利用充足货源拉拢消费者的欧美车型,要保住市场份额,加大优惠额度可能更有效。
转向比拼服务
  中国汽车工业协会副会长兼秘书长董扬告诉记者,汽车产销出现回落,企业应抓住机会,转变发展方式,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力。
  不可否认,在国内车市竞争惨烈的情况下,服务品质的较量将成为竞争的关键。
  6月8日,北京现代在北京宣布,北京现代将为包括已经售出的所有第八代索纳塔商品车提供“5年10万公里整车保修”服务。同日上午,东风悦达起亚在江苏盐城也宣布,起亚K5实施“5年10万公里整车保修”。
  一个不争的事实是,虽然已经成为汽车产销第一大国,但我们的汽车售后服务水平明显低于发达汽车国家。
  汽车发达国家普遍实行4到5年的保修期,而国内厂商约定俗成地执行着2年(或3年)6万公里的保修期,并以年数和公里数先到的为准,未能实现与发达汽车国家的“接轨”。
  之所以国内汽车保修期限较低,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在于市场太好,需求太强劲,车市竞争主要集中在产品而非服务。
  北京现代此次提出“终身”保修理念,让国内对价格战疲于奔命的车企,无法继续选择沉默。“不一定非得血拼价格,还得抓长远的发展。”贾新光认为,车企在接下来的车市竞争中,不仅新车型的研发要抓紧,还得调整销售战略。
  在汽车产品的定位和差异化并不十分明显的当下,隐藏在背后的是企业的综合实力的较量,既无产品和技术优势,又无质量保证的车企,在“服务战”时期,难逃被淘汰的命运。
  从这个意义上来说,现阶段的汽车业适度调整并不一定是坏事,压力和竞争可以促使国内企业,尤其是自主品牌车企提高产品和售后服务,推出更多有利于消费者的举措,以得到消费者的价值认同,并在一定程度上敦促企业积蓄能量,培养自身的核心竞争力。

  

更多>>    中国消费者报近期报纸查看
 
  本文所在版面
【第 B1 版:汽车·观察】
  本文所在版面导航
·车市进入低谷 价格战潜伏
©版权所有 中国消费者报社
©中国消费者报社 京ICP备0910722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