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  首页 - 往期报纸 - 帮助    
  文章搜索:
北京车价坚冰开始融化
作者:李方 郝军
图片


    ■本报记者 李 方/文 郝 军/摄

两大因素支撑京城车市

  在近期由中国汽车流通协会主办的北京汽车市场分析会上,中国汽车流通协会有形市场分会负责人苏晖介绍,2011年1-6月份京城新车销售以15万辆计,比去年同期减少22.86万辆,降低60%。1-5月,北京二手车交易9万辆,预计6月份交易3万辆,1-6月合计交易二手车12万辆,比去年同期减少10.7万辆,降低53%。
  苏晖认为,这一结果比预想的要好;而且,从二季度开始,销售量逐月上升。这其中有两个重要因素。
  一是,按政策规定,备案车辆最后截止日为7月16日。新车、二手车的备案车辆,以及京城特有的“以租代售”等销售方式,已释放了相当一部分的汽车销售量,对北京上半年车市产生了巨大影响,这个影响将持续到7月中旬。
  受益于此的是高端车、豪华车或进口汽车。相当一部分备案新车、二手车经过加价变身为这三类车型,它们的市场表现较好。进口车销售量上半年可谓一枝独秀,去年高增长带来众多经销商集团加速豪华进口车的建店。今年上半年,进口车市场仍处于快速增长阶段,也刺激了一部分经销商转而代理进口车。
  限购令后的北京车市之所以表现平稳,第二个因素是,外省、市消费者进京购买新车或二手车,成为京城车市重大的保证。

博弈初现转换端倪

  据苏晖介绍,目前统计结果显示,北京车市平均降价约一成左右。这样的小幅度降价远远没有达到人们的预期,因此并未真正刺激汽车销售。目前,摇号队伍已经高达60万,其中中签者已达10万,但上半年摇号中签购车的仅为40%,可以看出大部分中签消费者仍处于观望状态。
  商家之所以还有与消费者博弈的筹码,除了备案车、外地人购车两大因素外,去年底车市超常火爆,令商家底气十足。故今年一季度车市价格非常坚挺。
  北京不同品牌4S店约有400余家,从目前看,并未受到较大冲击,也无调整迹象。这主要是因为北京在用车保有量已高达500万辆,汽车后市场规模巨大,大多数4S店目标早已对准巨大的后市场,也进行了多方面的准备和努力。但是,后市场技术型特征突出,很多4S店相应的人才严重短缺,成为很多4S店向后市场转移的重大瓶颈。据苏晖介绍,进入二季度,京城4S店经营状况开始出现三分之一赢利、三分之一维持、三分之一亏损的局面。他预计今年下半年,将出现加重趋势。
  进入二季度,底气不足的经销商已率先降价促销,很快就产生连锁反应。虽然降价范围、力度还没有明显加大,但价格联盟已然出现裂隙。
  双方博弈已现胜负转换迹象。

政策又将出手

  据坊间传闻,北京拟出台中签不购车者两年内禁止再申请购车指标措施。
  不久前,北京市缓解拥堵网站(www.bjhjyd.gov.cn)以“中签后不购车您认为应该采取哪些措施”为主题,向社会各界征求意见。《北京市小客车数量调控暂行规定》及其实施细则颁布实施以来,存在申请小客车指标中签后不购车现象,有关部门拟对中签不购车的行为采取措施。
  对于可能采取的相关措施,征求意见设立了四大选项,分别为“仍为6个月有效”、“一年内不得再次申请摇号”、“二年内不得再次申请摇号”、“其他看法”。目前汇总意见和交通部门明确的新规定仍未出台,从社会舆论角度看,是否对中签不购车者处罚,并不比出台治堵方案压力小。
  另一重大影响是,个税起征点提高将影响非京籍人士在京购车。
  根据《北京小客车数量调控暂行规定》,非京籍人员,要取得购车指标,需要持暂住证,且连续五年以上在京缴纳社保和个税。而个税起征点调高后,或将有部分非京籍人员停止缴纳个人所得税,将影响购车。
  在当前的限购背景下,随着个人所得税征收起征点提高到3500元。月收入在3500元以下的非京籍人员,没有缴税记录,又将如何买车?

价格竞争日趋激烈

  据苏晖分析,随着摇号购车实施已过半年,下半年新车销售月销售量基本在可预测范围,新车销售月平均将保持在3万辆水平(与政府部门预测的月平均4万辆仍有差距)。豪华车、高端车及进口车下半年仍然保持在快速增长水平,特别是外地进京消费者购车将成为重要支撑。京城汽车市场车价总体趋于下降的趋势,价格竞争将更加激烈。
  随着7月26日首批中签者购车期限到期,首批中签者最终实现的购车比例,将对以后逐月到期的消费者产生重要的心态影响。置换车辆或更新车辆,将形成下半年京城车市的主流趋势。二手车市场已经进入正常状态,下半年将有较快的增长速度。经营模式将产生重要的调整和变化。4S店在经历了上半年的适应期和体验之后,下半年市场洗牌在所难免,将呈现加快的趋势。
  下半年,北京车市能否触底反弹,人们拭目以待。

  

更多>>    中国消费者报近期报纸查看
 
  本文所在版面
【第 B4 版:汽车·趋势】
  本文所在版面导航
·北京车价坚冰开始融化
©版权所有 中国消费者报社
©中国消费者报社 京ICP备0910722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