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  首页 - 往期报纸 - 帮助    
  文章搜索:
在河北省丰宁县凤山镇,他靠个人力量,向社会累计募捐60多万元,资助山区贫困中小学生近千人——
一个山村教师的15年助学路
作者:李建
图片


    李金满和学生们在一起 (本文图片由李金满本人提供)
■本报记者 李 建
  7月28日下午,河北省丰宁县凤山镇第二中学青年教师李金满异常忙碌。办公室里,有等待安排任务的助学志愿者,有前来登记求助材料的学生和家长。办公桌上的电话和李金满的手机不时响起,是认识的或不认识的人向他寻求帮助……
  从1996年秋天向社会发出求助信,为贫困学生联系到第一笔助学捐款开始,李金满已经度过了15个这样的忙碌的假期。15年来,李金满向社会累计募捐60多万元,资助山区贫困中小学生近千人。今年6月,在中央精神文明办公室主办的“中国好人榜”评选活动中,李金满作为河北省候选人,进入了公众视野。
  
“能耐人”自己也是个“穷人”

“没有他,凤山镇这6个村的124个孩子就没钱上学。”正领着同村一户困难家庭孩子来找李金满登记情况的凤山镇桃来营村村民李立柱告诉记者,在凤山镇,李金满老师是乡亲们眼里的“能耐人”:
  1996年秋天,李金满骑着一辆破旧的自行车,跑遍丰宁县的深山老林,摸清失学儿童的底数,向社会发出求助信——帮帮这些孩子,帮助他们完成学业。
  2002年,李金满怀揣着120个失学儿童的名单和当地政府的介绍信,只身来到北京大学爱心社,向爱心社负责人介绍每个孩子的家庭情况和学习成绩,希望能获得帮助。被他的赤诚所打动,爱心社启动了一个资助计划——为名单上的贫困学生寻求一对一的资助人。
  2005年,国家对九年制义务教育实行“两免一补”政策,但李金满并没有因此闲下来。他知道,农村住校学生的最大困难是生活费问题。李金满先后与香港北大基金会、香港道德会等单位取得联系,设立河北奖助学金,为丰宁县几十所学校近500名品学兼优特困学生,发放每人每学期100元至1000元不等的生活费补助。
  在熟知李金满的同事和家人眼里,“能耐人”李金满自己也是个“穷人”,不仅生活清苦,而且至今还有几万元的房贷没有还清。每次外出联系捐助单位,李金满都穿着整洁的西服,但自己吃的却是馒头咸菜,住的是老乡们开的零售小门店。
  “要把事办得明明白白。”李金满说,募捐救助学生,不仅需要心灵上的透明,更需要行动上的透明。“我把每一笔资助记录都保存着,这不仅是一个真实的佐证,更是一种责任的履行。”李金满告诉记者,他的家里至今已保存了6000多张汇款单复印件,各种凭据装满了几大包。
  这个普通教师所做的一切,乡亲们看在眼里,记在心里。2004年年底,凤山镇6个村子124户村民要联名为李金满请功,最终被他苦苦拦下来。“看着孩子们坐在教室里上课,是最幸福的事。孩子们重返校园是全社会的捐助,我怎能独自贪功?”李金满说。
  
“只要有机会,我就去帮助别人”

“只要有机会,我就去帮助别人。”这是李金满在承德市就读河北省平泉师范学校时立下的一个心愿。
  李金满出生在凤山镇贫困山村,上高中、读师范,十几年求学路,经济上的困窘给李金满留下了深刻的印象。1990年师范毕业后,李金满便开始从自己微薄的工资中拿出钱来,帮助身边的贫困学生。他很快意识到,自己的力量实在太渺小,必须求得全社会的关注,共同帮助贫困学生。
  上世纪90年代中期,丰宁县的电话还未普及,李金满想到了写求助信这个最直接、最省钱的办法。
  “那几年,几乎每天一下班就坐在那儿不停地写信。”同为教师的李金满的妻子虽然不能确定丈夫的做法能有什么效果,但还是默默地支持着他。最多的一个月,夫妻俩寄出过350多封信。为让收信人更直观地了解孩子的情况,李金满还添置了相机。每个月仅邮寄费就花去近百元,买胶卷和冲洗费也是必不可少的花销,这对当时每月只有300多元收入的家庭来说,是笔不小的开支。
  寄出的信最初是石沉大海,李金满没有停笔,他坚信这世上一定有很多善良的人。终于,1996年底,海口《华夏青年》杂志收到李金满的信后,对孩子们的困境进行了报道。报道刊登一个半月后,新疆阿拉尔武警战士刘伟给其中一个叫蔡文雅的孩子寄来了50元钱。手捧着沉甸甸的50元汇款单,李金满落泪了。1997年这一年,他陆续从全国各地收到了1.2万元的捐款,这笔钱帮助48个孩子重新回到了校园。
  2006年,有人送给李金满一台旧电脑。从此,他开始通过网络和外界交流,发送资料,全国各地有更多的好心人关注到凤山镇的孩子们,向他们伸出援助之手。
  
让“爱心队伍”更加正规和专业

  15年来,李金满募集到的捐款已达60多万元,这些钱帮助了近千个贫困学生重返校园,完成学业,其中有200多个孩子圆了自己的大学梦。
  目前,李金满又把注意力投向那些初中毕业后因成绩差无法继续学习的孩子。他收集了很多职业学校的资料,研究就业方向,以期为这些孩子争取接受职业培训的机会。在他的努力下,不少孩子经过职业培训后,找到了工作。“苦苦挣扎中,如果有人向你投以理解的目光,你会感到一种生命的暖意。”李金满说,社会的理解和支持,是支撑他15年一路走下来的重要动力。
  从最初工作的丰宁县波罗诺镇老庙营村小学到现在任职的凤山二中,曾经走过5个工作单位的李金满,每到一处,都会遇到义务帮助他完成爱心事业的志愿者。这些志愿者来自各行各业,有学校老师、在校学生、企业家、摆摊的商贩,还有公务员和工人。一些曾在李金满帮助下得到资助的学生,如今也加入到志愿者的行列,帮助李金满去求助学生家家访,管理账目和资料,发放捐款。“我现在思考最多的一件事就是怎样把这个队伍壮大起来,怎么能争取到更多的力量,帮助更多的孩子。”李金满说,现在,他正谋划着注册一个慈善机构,让“爱心队伍”更加正规和专业。

相关链接
李金满大家谈

■兰艳宏(河北石油技术学院
学生、最早受李金满帮助的孩子之一):我从李老师那里感悟到最多的是德,是爱。我也要尽自己的一份力量,帮助像我一样的山里孩子走出大山。
■刘琪(北京大学毕业生,北大
爱心社成员):每个学期,我们都能收到有学校盖章的受助学生成绩单、家长签字的收款凭证,以及家长保证将钱用于孩子上学的承诺书。李老师的爱心,让人感动,李老师的严谨,让人敬佩。
■刘清(媒体从业人员):李金
满是一位内心宽广的大爱践行者,他用别人无法想象的毅力和真情,让希望继续,让爱心汇聚,让真情永存。
(李 建/整理)

  

更多>>    中国消费者报近期报纸查看
 
  本文所在版面
【第 A3 版:社会民声】
  本文所在版面导航
·一个山村教师的15年助学路
©版权所有 中国消费者报社
©中国消费者报社 京ICP备0910722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