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许多测试与职业准入挂钩,所以导致考前辅导市场极为火爆 (资料图片)
■本报记者 孟 刚
近日,教育部表示将于今年10月率先在上海、江苏、云南、内蒙古试点实施汉语能力测试,旨在遏制国人提笔忘字、满口洋文、淡漠汉语的现象,并希望借此来促进母语文化的复兴和传承。此外,这一测试将有可能成为对语言文字要求较高职业的考核标准。此消息一出,立即引起了网友们的关注和热议。对此,虽然有很多人予以了肯定,但还是引来了不少质疑声:汉语,有没有必要采用考级的方式来传承?全民考级,会不会损害国人学习汉语的热情和兴趣?汉语能力测试被赋予的复兴母语使命能否预期完成?与职业准入挂钩会不会催生考试经济链?如何解决上述这些连带问题,成为当下摆在有关部门面前的一大任务。
汉语能力测试有别于其他汉语等级考试
对于推行汉语能力测试的初衷,教育部考试中心主任戴家干说,近年来,社会上普遍存在“外语热,母语冷”以及汉语欧化、网络语言不规范等现象。为此,在2008年,教育部考试中心受教育部、国家语委委托,历时3年完成了汉语能力测试的研制工作,希望能够“以考促学,以评促学,推进汉语的学习和应用”。
据了解,在我国目前现行的汉语水平测试中,已有普通话标准考试和汉字应用水平测试,这两项考试都重点考察测试者的汉语应用能力。那么,即将试点的汉语能力测试考什么,如何考,和有关部门已经推出的一些汉语等级考试究竟有何不同?更为重要的是,有哪些人需要参加汉语能力测试?该测试是否又如普通话等级测试那样,会有行业对此作出硬性规定?
对于上述问题,戴家干表示,汉语能力测试基本全部在计算机上实现,其整合了各种音频、视频媒体资源。汉语水平的考查,一般分为听、说、读、写4个方面。汉语能力测试不同于一般的语文知识测查,其更强调鉴定参测者的汉语综合应用能力,也就是测试者在语言文字运用实践中的具体表现。这项测试从低到高设为6个等级:1级为入门级,2级为基础级,3级为普及级,4级为通用级,5级为提高级,6级为专业级。考生不受职业、学历、年龄等限制,可自由报考。
汉语能力测试的目的与效果遭质疑
“目前我们都已普遍感到母语水平在下降,但是差到何种程度、差在哪里、怎么入手解决,大家却毫无概念。而汉语能力测试有一个科学的评价标准,会提供一份专家式的成绩报告,可帮助了解汉语水平在特定人群、地域中的位置。”教育部语用司司长王登峰对此项测试的作用有着很大的信心,他说:“相信这样的测试一定会唤起大家对母语文化的重视。”
不难理解,汉语能力测试其本意是要提高、加强人们的汉语水平,让各级学校重视汉语言的学习、教育,让本民族的语言重振辉煌。但是,进行汉语能力测试,真的能担当起复兴母语的重任吗?
对此,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教授表示:“汉语能力测试在提高国民的语言能力方面也许能起到一定作用,但不会解决当前的汉语言危机。”他说,汉语言的危机首先是来自外来文化的影响,最重要的是计算机文字输入技术的普及所带来的文字书写能力弱化现象。而想根本地解决汉语言危机,最重要的是改革现行教育制度,改变英语比汉语重要的观念。否则,想靠一场考试来扭转目前的情况,无疑是痴人说梦。试想,母语教育有了制度保障,没有那么多汉语不过关的人,又何必多此考试一举?有关部门不能光“头疼医头,脚疼医脚”,而应寻求从根本上解决问题的方法。
另据《中国青年报》的一项调查显示,超过一半的受访者认为,汉语言应用危机在于“很多人重视外语学习,而轻视汉语学习”。
与此同时,相关调查也为我们对于汉语能力的提高寻找着途径。近日,在一项“汉语教育怎样才能提高”的调查中,对于“语文课应列为大学必修课”的呼声最高,其次还有“要让大家认识母语水平对自身发展的重要性”“应该更加注重汉语的实际应用”“应加强对汉语传统经典的学习”“语文教学避免死记硬背”等,而对汉语能力测试的支持者不足三成。通过此项调查可以看出,公众更重视汉语教育如何能更好地回归课堂。
在北京大学中文系主任温儒敏教授看来,汉语教育要立足于培育学生的语文素养,让学生对汉语与我国文化有感性和系统性的了解,并学会欣赏文学与文化精品,不断地丰富自己的感受力和想象力,养成高品位的阅读和写作习惯。“语文的终极价值是让学生成为独立精神与自由思想的人;母语文化的终极价值是在潜移默化中构建国人的文化人格。”
汉语能力测试或催生考试经济令人忧
有消息称,汉语能力测试或将加入职业准入资格证书的大家庭,为部分机构的人员录用、培训、晋升提供参考。其中要求媒体从业人员和教师必须达到6级水平。这一说法引发了一些人的担忧,因为一般职业资格证书与职业准入挂钩时,都会形成“要工作就得有资格,要资格就得参加考试,要考试就得花钱”的考试经济。有数据表明,目前全国各类职业技能资格证书超过了1000多种,按专家估算,每年考评各类证书的经济总额已超过3000多亿元。
“只要看看英语四六级辅导班的火爆程度,就可以想象如果汉语能力测试真正实行的话,其催生的考试利益链条肯定不亚于此。”在中央某党务部门当公务员的孙先生这样认为。而资料表明,作为等级考试的始祖,从缴费到考前培训,英语四六级考试与普通话等级考试背后已形成强大的经济链条。仅以英语四六级考证为例,记者算了一笔账,全国在校大学生1600万人,加上社会人员,估计报考人数不低于3000万。如果购买学习资料、参加培训班、考试报名等按每人花费500元计算,那么总消费额则不低于150亿元。惊人的考证经济,让依附其上的考级机构赚得盆满钵满,也让力推考试考证的相关部门权力大大扩张。
而更严重的是,如果汉语能力测试与职业准入挂钩,那么成绩不好的人就可能会采取一些造假手段,这样一来,买答案、替考、买假证等现象就在所难免,从而又催生出一条考试生意链条。
一位不愿意透露姓名的教授表示,媒体从业人员、教师的确需要较高的汉语能力,但即使如此汉语能力测试也不应该被强制推行,更不应该强制将它和某个行业挂钩并演变为职业资格考试,因为一些行业从业人员的压力已经不小了。以教师为例,要想成为老师,除了要有过硬的师范技能,还必须考取教师资格证、普通话等级证、计算机证等多种职业资格证书。“总之不希望这个考试成为部分行业的准入资格,因为应试制度下各种根深蒂固的准入标准,已经让很多人失去了许多实现自我价值的机会。”这位教授如是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