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社区内的分类垃圾箱
■本报记者 姚 敏
在《北京市生活垃圾管理条例(草案)》(以下简称草案)中明确规定,北京市实行生活垃圾分类制度,产生生活垃圾的单位和个人,应当遵守国家和该市生活垃圾管理的规定,分类投放生活垃圾并有权了解相关的政府及企业信息。
其实,垃圾分类并非新话题,如今垃圾分类的观念在城市中已深入人心。不过据记者了解,目前垃圾分类在实际的操作中还面临着许多尴尬。
垃圾分类品种标志不一搞晕市民
北京市西城区的王林女士所住的小区是该市最早试行垃圾分类的小区之一,一直关心垃圾分类的她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我所在的小区参加了著名环保人士廖晓义女士的绿色社区创建活动,小区的垃圾分类已经推行十几年了。然而,目前城市中的垃圾分类品种标志五花八门,不统一和不规范的现象成了市民们的最大困惑。”
家住北京市城西一小区的董先生就是困惑者之一。他说,自己所居住的小区垃圾被划分成可回收和不可回收两类,但在一些公共场所他发现,除了这两类外还有餐厨垃圾、有害垃圾等分类,而且垃圾桶上标志的物品也不统一。“大部分可回收垃圾桶上的图例提示中都有纸张,但有的地方则将纸张列入到不可回收之列,这样的情况让人无所适从。另外,我到现在都一直没弄明白,塑料盆到底该归入哪一类?”董先生扬着手中的一个塑料盆说:“我5岁的儿子已经养成珍爱环境的好习惯,在垃圾分类箱前他经常问我,爸爸为什么垃圾桶上标的分类东西不一样,这个垃圾我该往哪边放啊?”
据记者了解,在该草案审议中,有关人士表示,目前生活垃圾分类确实尚处于大类粗分的阶段。对此,北京市人大城建环保委建议市政市容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制定并公布生活垃圾分类规范,并根据分类主体和场所的不同对其进行更细致的规定。
垃圾处理专家王维平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现在很多市民都很愿意配合垃圾分类工作,但困扰他们的问题是不知道垃圾到底该如何分类。如果垃圾分类品种标志不尽快统一和规范的话,将削弱许多人配合垃圾分类制度的热情。
垃圾“分了又合”遇尴尬
成都市民徐女士告诉记者,她在不经意间发现,每天早上来装运垃圾的环卫工人,将两个垃圾分类桶中的垃圾一古脑儿地全倒进了同一辆垃圾车中。徐女士对此十分不解:“我在家里把垃圾分好类然后认真地装进分类桶中,可工人装车时却把它们又混在了一起,这跟不分类有什么区别呢?”
对此,廖晓义告诉记者,垃圾“分了又合”的现象,在许多地方的确是个尴尬的现实。她解释说,如果要实现真正的分类,就要在投放分类之后,调派不同的车辆运输不同的垃圾。而到了处理环节,则应该有大型分检中心和不同垃圾处理的专项设备。但因为缺乏条件,在许多城市,分了类的垃圾最终还是会被混合运走,没有达到预期效果。专家指出,没有建立起完备的分类垃圾回收系统,是导致许多城市推广垃圾分类回收多年却收效甚微的重要原因。
将垃圾变废为宝任重道远
“垃圾分类的好处显而易见:分类后的垃圾被送到工厂而不是填埋场,这样既省下了土地,又避免了因填埋或焚烧而产生的污染,还可以变废为宝。”据有关专家介绍,产生垃圾分类思路的初衷是,在源头将垃圾分类投放,并通过分类的清运和回收使之重新变成有用资源。
“垃圾里面有财富。”农业专家赵亚夫告诉记者,如果将城市垃圾的有机可燃物加以燃烧,那么1吨垃圾的热能就相当于半吨煤,2吨菜叶在不加任何钾肥的情况下可以转换成半吨左右的有机肥,如果按一定比例添加禽畜粪则可以转换成近1吨有机肥。“废弃的菜叶、果皮等都是沤制有机绿色肥的好材料,然而目前许多地区的情况是,这些材料与普通的垃圾一样进入了填埋程序。”据统计,在城市的垃圾中,塑料的比例占9%、玻璃占5%、纸张占3%,而树叶、蔬菜根皮、瓜果皮核等有机物所占的比重则高达25%。
“垃圾分类这样一件利国利民的好事,在执行时却始终迈不开大步,甚至在一些城市,这项工作已陷入名存实亡的境地。”据有关专家介绍说,目前已有一些城市宣布,鉴于分类垃圾桶没有达到预期效果,且比单桶垃圾桶贵50%,所以分类垃圾桶暂时不再投放。
“分类垃圾桶重回到无分类的‘单桶时代’,这不禁引人深思:在国家大力推进的情况下,城市的垃圾分类制度推广为何不进反退?”对此,一位从事垃圾分类研究的学者指出,目前许多城市垃圾分类工作都是宣传意义大于实际效果。
另据新浪网的一项调查显示,在3435名被访者中,89.4%的受访者所居住的小区内设有垃圾分类系统,但仅有38.6%的家庭给自家产生的垃圾分了类。
由此可见,“垃圾是被放错了位置的资源”,要让垃圾在国人手中重新变成有用资源,还有一段很长的路要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