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丙奇
近日,中央电视台主持人崔永元在其微博上曝光8人冒充乡村教师,参加由崔永元公益基金会举办的乡村教师培训班。这8人来自黑龙江省北安市和伊春市,分别任教育局副局长、主任和小学校长等职务。(《新京报》8月20日)
作为主办方,崔永元要求相关责任人退回他们已经消耗的费用,并将在调查后向公众交代清楚这些人是如何进入乡村教师培训行列的,这无疑是对慈善事业负责的举动。然而,这一事件还反映出更深层次的问题,就是教育官员和学校领导,长期以来霸占所有培训机会,将其作为一种培训福利,这次崔永元做得比较绝,但即便如此,被请出的假冒乡村教师,却抱着无所谓的态度,原因是“每年都来两次北京”。
在此次事件中冒充乡村教师的官员们说:“每年都来两次北京”。这句话传递的意思是,他们参加这个培训班,并不是为了获得到北京的机会,然而这却露出了马脚。作为地区教育局的负责人和学校领导,怎么有这么多机会来北京?其他到北京的机会,是不是也是借培训之名呢?多一次到北京,对于他们来说,确实不是什么大事。可问题是,他们已有那么多的培训机会,却连一次也不错过,不愿意给一线的教师。
近年来,从政府部门到社会教育机构、公益组织,都推出或收费或纯公益的培训项目。但参加培训却在基层出现异化,变为专属领导的奖励、福利,类似于公款旅游机会。对于收费的培训项目,由于教育部门和学校要付费,所以普通老师很难有份,培训机会就在领导们中轮转,部分领导往往一年轮到多次;而公益的培训项目,领导们甚至根本不告诉老师,直接留给了自己。此次事件中有几名被请出的官员并不承认自己弄虚作假,他们说是主办方“通知有误”,然而在笔者看来,解释为习惯性 “理解有误”可能更贴切:他们怎么会想到,培训还要核查身份呢。
另一方面,有的培训组织本身,也针对现实的需求,去迎合地方教育部门领导、学校领导的口味,比如10天的培训,可能只有1天的讲课内容,其他都是实践。而所谓的“实践”,就是游山玩水。如此一来,培训无疑就是旅游的代名词。
崔永元公益基金对冒充乡村教师不留情面的打假,让人出了一个恶气。可如果冒牌乡村教师碰上的不是崔永元,他们会那么轻易现出原形吗?这一次现出原形后,他们却毫发无损,那么下一次,他们是否还会故伎重演?笔者认为,对于教育部门官员和学校领导的霸占培训行为,不能再熟视无睹了。